好 我們今天繼續,給大家講《白話佛法》。上次我們講到,跟大家講到元明覺,元明覺就是把自心本性當中光明的,還有本覺的 本來的 自覺的圓,就是我們本來擁有的這些自性光明,不生不滅的自性,把它好好地運用起來,實際上得到元明覺,首先要控制好自己自心的雜念,還有煩惱,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會有煩惱,那麼怎麼樣把煩惱去除,實際上首先第一個要沉澱煩惱,因為就像一杯茶一樣,茶葉都漂在上面的,慢慢要等到它沉澱下去,那麼這個茶杯就非常清淨了,這就是好茶葉,然後慢慢地就明心見性,我剛剛跟大家講 覺 圓,實際上本性的圓滿和覺悟和明心見性,都是一起的,因為當你能夠擁有你自性,本性 本來的覺悟,來明心見性,你就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因為沒有生長出來 也沒有滅除,你懂得了這個學佛的基本法則,那麼基本的學佛的概念和理念,你就基本上掌握了,這就是叫學佛的第一步,用佛法界來講就是因地心,什麼叫因地心,就是無生無滅心,你到了人間,你沒有很多的欲望,他本來就沒有欲望,你生出了很多欲望,到了最後這些欲望也會消除,那你最後還是像沒有生出來一樣,這就是我們說本覺的初始心,叫因地心,因此而產生的因地心,就是無生無滅,你看我們到了這個人間,我們一切得到的和失去的,其實沒有生出過也沒有消滅過,因地心,所以學佛要把准了方向最重要,因為這個因地心你懂了,那麼你每一天行 住 坐 臥,每一天在人間做什麼事情,你就會順著菩薩的心來做,就是無生無滅,沒有生出這種心,我也用不著去滅掉這種心,你這樣就不會去做人了,很多人做人做得很好,他都是假心假意,他沒有他的本身的那種內在的,那種自然的自性的光明的本覺。

所以學佛人不管是吃飯 行住坐臥,哪怕你去交朋友 做功德,你的心一定要保持清明 光明,所以一些假的話 假的語言,會對你修心產生不利的影響,很多人一輩子修心是修給人看的,不是自己真的在修 是給別人看的,你看我修心,你看我現在覺悟多高,一點用都沒有,因為這個因地就是因緣,也就是你要解脫的因緣,這個因地 你沒有好好地去實踐它,因為你這個緣分來了,學佛的緣分或者做人的緣分到了,你沒有好好地去圓成證果,就是沒有去真正地懂得,怎麼樣去圓成證果地去修證它,師父要舉例子給大家聽,比方說 我們說,做一件事情總是有一個報應吧,你不懂得報應 你去對人家不好了,那麼人家就對你不好了,這叫因果。

有的人在去年曾經對人家不好,人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可能過了幾年之後,他哪一天找到機會對你不好了,你還不知道是因為你多少年之前,你曾經造下的因,你在這個因地上,你沒有理解它的覺和明,那你怎麼能夠修成正果,所以真正有修成正果的人,是在因地上 就是在因緣果報上,一點一滴我都不犯錯,哪怕我今天講一句話,在別人重要講話的時候,比方說一個老闆在講話的時候,你在很重要的時候 你咳嗽一下,你不管是真的假的,到時候大家都笑了,那你已經造了這個因了,你很快就被老闆可能開除了,你說為什麼,我咳個嗽不可以啊,就是不可以,因為你在這個緣分上,你去造了這個因地了。

所以師父跟大家講,證佛果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懂得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所以要證得一個菩薩的果位都是很難,你要證得一點羅漢的果位都很難,你要想下輩子做一個人的話,不進地獄的話,你至少要先守十善業,所以真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把佛法教導了我們,他已經教育了我們,如澄濁水 貯於靜器,就猶如,澄就是澄清的澄 三點水一個登,如澄濁水,就是污濁的水要把它澄清,你看我們到人間來有五濁惡世,要把它澄清,貯於靜器 放在一個安靜的容器裡邊,然後靜深不動 就是如如不動,沙土自沉,就是人身上的煩惱 業障,慢慢它就會自己沉下去了,那麼清水現前了 明心見性了。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的佛法,就是用我們非常污濁的水,讓我們要在安靜的環境當中,靜深不動 如如不動,然後沙土自沉,然後慢慢地,你就會把這種雜念煩惱都會去除,你的清水現前,這個清水就是你的本性和良心,所以很多人為什麼有本性良心,他能夠理解別人,他就有本性良心,他能夠讓自己如如不動,他就有這個功能,所以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名為初伏 就是最初的降伏,一個人要學佛一定要懂得,初伏客塵煩惱,客就是客人的客,塵就是灰塵的塵,這就是說 如果你能深深地靜深不動,沙土自沉,你才能初伏客塵,就是最初的降伏人間紅塵的煩惱。

所以清淨都不是你自己修來的,清淨是怎麼來的,清淨是你自己靜深不動,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能夠安靜,他就變得很美麗,一個人整天地煩惱,整天地滿腦子雜念,他就變得非常地骯髒,就不要說他美麗了,這肯定形象也會受損的,所以我們自己本來原始本性當中,怎麼樣把清淨心修出來,要靜 安靜能得智慧,靜能生慧,所以把所有的修持的道理,佛陀都告訴我們了,佛陀讓我們懂得怎麼樣學會安靜,這就是為什麼佛法當中有meditation,就是能夠打坐,就是沉澱,讓自己深靜,就是非常深深地安靜 深靜,在《華嚴經》當中有一句名言,叫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不忘初心,大家講的頻率非常地高,嘴巴裡經常掛著要不忘初心。

實際上 今天師父把這句,《華嚴經》裡邊的金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師父希望大家懂得,什麼叫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你一定要首先堅守自己本性,和最初的信念,不要忘記自己怎麼開始學佛的,怎麼樣在人間受了很多的苦,我立誓要超脫六道 好好學佛,堅守自己的本性和最初的信念,很多人學佛,家裡有很多的煩惱 他出來學佛了,過去很多人學佛,家裡因為有人身體不好,或者經濟上,或者在公司裡 單位裡,都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拼命地學佛,需要得到菩薩的幫助,這個最初的信念和他的本性,成就了他的心願,讓他現在能夠學佛,能夠成為功德圓滿,這就是他最初的本性,其實每一個悟者,有的人開始學佛了,有的人出家做和尚了,都是自願的,人生經歷了這麼多的挫折,菩薩讓我們始終不要忘記,你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艱難挫折在人間,你不能忘記你最初為什麼要出家,對我們居士來講,你最初為什麼要學佛,你是因為苦了,你因為得到的人生的生命當中的苦難,和生活當中的辛苦,所以菩薩讓我們不要忘記,你最初學佛是為什麼而開始的,所以你怎麼樣開始心甘情願地,放下了很多人生的私欲,我自己的東西,所以一個人經常想到我不忘初心,你就會有力量,因為初心讓你進入佛門。

所以很多人一定要懂得方得始終,要有始有終,你經常想到自己很重要的,我因為當時家裡苦了,我所以出來修心了,那你一直堅持這種理念,到了最後你就成功了,那麼始終如一,所以為什麼人家說有始有終,什麼叫始終,就是一直一樣,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很好的一個學佛人,所以初心就是為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什麼叫初心,開始的時候的動力,你看我們要做一件事情,為什麼有動力,記得有一個很有名的人,他怎麼會去研究一種心臟起搏器的,因為他的家裡有一個人就這麼走了,他非常地難過,所以他就成立這個基金會,不停地在研究心臟方面作出貢獻,這就是他的初心,所以努力的方向就是你的初心,前進的動力就是你的始終,不要忘記我們怎麼會學佛的,我們當時得到的,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忘記,因為在學佛當中,在這個始和終的當中,會產生很多的迷惑和顛倒,這就是人為什麼會爭吵,會有不同的理念發生,實際上在我們生活當中,不管有多少困難 挫折,不管你的前途道路上有多少的迷茫,多麼地曲折,我們都要往前進,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會改變,所以保持一顆初心,讓你不會改變你的初衷,我們在發現很多新的事物來臨的時候 人的毛病總是喜歡若初相見,就像開始相見一樣,但是時間長了,會慢慢地習以為常 不以為然,讓我們不要忘記初心,就是讓我們不管在什麼時候,哪怕有一樣新的東西出現,也要記住你是怎麼樣走進佛門,怎麼樣來開始學佛的,所以不忘初心,要記住你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你這初心,你現在內心有什麼真實的想法,就是最初你的想法是什麼,你一直要記住它,可能這個初心就是你當時這個理想,不管你修心的當中有多少的轉變,但是這個理想你不能忘記,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的原始心,他這個人很有良心,所以不管我們修心路途有多遙遠,不管我們要回天的路,經過千難萬險 千山萬水的阻隔,我們不能放棄,我們今天跟著觀世音菩薩永不迷茫,我們不能忘了我們過去來的路,我們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標,在人間雖然有欲望迷惑人的思維,但是我們一定要永保初心,一鼓作氣 堅持到底,你就能看到你內心深處,最光亮最純潔那顆明心,所以我們如果不想做人生的失敗者,我們一定要學會,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師父告訴大家,一個菩薩 一個學佛人,要知一切眾生的心念,你要理解別人,大家想想,現代社會是不是活在理解別人當中,你這個人做得越好就是越理解別人,比方說你這公司做得越大,你肯定理解你的員工吧,你的家庭越好,說明夫妻之間相互理解得很好,師父跟弟子當中關係好,也是理解師父多或者師父理解弟子多,所以知一切眾生心念,應如是說法,就是實實在在地去跟他講佛法,實實在在地對人講真話,起於智業,什麼叫起於智業,就是有智慧,菩薩知道我們一切眾生的心裡的念頭,而且菩薩依照著我們眾生心裡想什麼,才來開導我們什麼法,這就是智慧起於智業,實際上用菩薩來做菩提的事業,因為理解 你才能成功,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想獲得成功,首先必須理解,比方說你是造汽車的,你必須理解汽車的結構吧,你今天是靈魂上的工程師,你必須理解每一個人的精神和靈魂吧,所以希望你們要懂得智業,它是一個智慧的大佛智的一種業,種 就是種類,大事業 人家說大事業,因為菩薩懂得眾生的心。

所以能應機說法,你看 師父給你們說的,佛陀的故事裡邊,佛陀是到哪裡就說到哪裡,應機說法,對弟子所提出問題現場就回答,應機說法,所以智慧越高你們越能巧妙地度眾,你越能了解眾生,所以 真的有智慧的人,能夠巧妙地去理解眾生,應機說法,所以 智業就是,用我們能夠理解對方的他心通,去造就眾生的福報和福業,用你自己理解對方的意念 心行,去教導天地人三界有形和無形的眾生,所以為什麼,我們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所以要用菩薩高境界去度化眾生,用心空意空念空去度他們,我們度別人的時候,如果你有私心雜念,你的心就沒空,別人看得出來,別人就不能接受你的很多觀念,如果你今天意念沒空,你只是說 我今天只是說度他,我來試試看,有這種雜念 你度不了別人,你的念頭有因為他曾經是誰,他曾經是你的誰,你的念頭不空,你度不了眾生,所以師父需要你們,用心空意空念空這個心去了解眾生,菩薩了解眾生,除了自己沒有念頭 沒有私心雜念,而且將這種度人的慈悲心,轉成一種概念,去幫助你 去成就你智慧的道業。

網路講座 視頻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