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講述

師父跟大家講,我們人很可憐。生病的人整天想找回自己的健康;失業的人整天想找一份工作;傷心的人總是想我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總是天天在希望有轉機,能夠找回自己的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是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名利而忙碌,甚至我們的一生一世都在尋找,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找來找去,我們應該找自己的本性那才是最重要的,那是我們治心之本。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良心、找不到自己的佛性,你有了健康也會丟失,你有了事業你也會失去,你有了快樂也會得到更多的痛苦。

要學會成就內心的真佛。有一句偈語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告訴我們佛在哪裡?就在你的本性當中。你去跟別人求、跟別人學,其實就在你的內心深處有個靈山塔,因為這個靈山塔你就一求就靈,你只要好好地在靈山塔修你的功德,你就會圓滿地在人間。師父說了“汝心本性觀自在,九識佛心藏真諦”,所以師父告訴你們這幾句偈語,就是要告訴你們:我們人本身就有一尊“本來佛”,那叫“自性佛”。但是我們人為什麼會找不到,而在色受想行識當中慢慢地追逐那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欲望,而迷失了自己的希望?所以我們人就是很可憐地在外境當中找遍外在的一切,卻忽略了自己內心本性的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都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我”在哪裡:連自己都不知道“我”在哪裡,活在這個假我當中——天天為著面子、為了虛妄,去跟別人鬥、跟別人爭,這就是我們不懂佛法。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智慧德能的人。有智慧的人能夠安排好自己的心態,有道德的人能夠安排好和別人的關係。要向心內尋覓你的真正的佛性,你就能成就你內心的真佛,所以要點亮好自己內心的佛燈。我們現代人經常強調“淨化環境,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所以心靈法門就是從“淨化心靈的佛性”開始的。因為我們的心在人間經常被愚癡、黑暗、無明、煩惱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裡都有一盞心燈,我們要把這盞心燈點亮,能夠照出智慧的光芒——般若的光輝就能趕走你身上無明和煩惱。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有煩惱呢?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會有般若。想一想我們很多人,對一件事情想不通的時候,就是不肯放下、要面子。有的時候你只要跟別人說一句“對不起,我做錯了”,馬上這件事情就沒了,你根本用不著背負很沉重的包袱,一天兩天三天,這麼折磨自己的內心。一句話可以化解冤結,一個笑臉可以化解煩惱的。人總是在自己的美容、美顏上,或者在美體上,但是忘了你應該好好地讓你的心變得美、變得善良。你要點亮你內心的佛光,你就是心靈美。

所以治療內心的病患,你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你心裡生病了,有的人去求神問卜,有的人看心理醫生。其實最究竟的,當你想不通的時候,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要做自己的醫生,因為你自己內心的病你自己最了解,別人有幾個人能夠了解你內心想的?所以“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實際佛法就是為了治你的心而來的。佛陀說法就是要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病,因為我們有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所以才會產生八萬四千個法門。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三毒。所以我們要懂得用戒來治貪,用自己的定力來治自己的瞋心,用智慧來治自己的愚痴,那你的身心才會解脫,你的智慧才會充滿。

我們要挖掘自己內心的財富。社會上的財富、人的財富,那是外在的——隨時隨地會因為水、火、盜賊,或者一些突發事件,或者你的一些不肖子孫而消失,所以這些外財並不能永遠地保留住的。而我們內心的財富,那是別人永遠也偷不去的,那是我們失不去的一個寶貴財富。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有一個信仰,碰到什麼事情,你會特別開心。你說“我相信觀世音菩薩能救我”,別人能偷去嗎?別人在難受的時候,你特別開心,因為你心中有“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你的般若智慧,當別人在痛苦的時候,你很快就能解決任何問題;你有般若智慧,別人沒有,是別人拿得去的嗎?你的慈悲、你的道德、你的精進、你的喜捨,是別人能夠擁有的嗎?這個是你自己應該擁有的。你自己的“慈悲心”會讓你得到更多人間的物質;你自己的“精進心”會讓得到更多的人緣,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這些寶貴的財富還包括了一個“慚愧心”。師父告訴大家,一個人要有慚愧心,他就不會貢高我慢,總覺得對不起別人,總覺得“我非常慚愧、我做得不夠好、我應該向別人學習,我現在接受的供養,我心裡很難過,因為我做得還不夠好”。就是因為你的慚愧心,會讓你精進地努力、成佛。所以菩薩就是讓我們懂得,心中的財富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要看你自己在你的內心當中要挖掘多少。生活在世間,有的人專門找門路,還有的人經常找人家茬 (找碴),找來找去,最後自找苦吃、自找罪受。我們唯有找到自己心中內心的寶藏,你的心裡才會開朗,你的生命才會過得踏踏實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只有佛法伴隨著你,你的心才會靜,你的意才會自在。

師父跟大家講,我們學佛修心誰都知道要放下,很多人跟師父說:“師父,我們到哪裡去,別人都叫我們放下,這個放下不是這麼容易的,都不知道放下什麼,聽起來非常簡單。”師父告訴你們:放下,那是一種境界。首先要明白,佛教讓你到底放下什麼?你要知道放下什麼。有人問:“人間的一切如果我都放下了,那麼我什麼都沒了。”佛法為什麼經常叫我們放下萬緣?如果我們學佛,把所有的緣分都放下了,我們又能做什麼?而且有的人感覺佛法好像總是讓人趨向一種消極,“你放下了,不要去了”,總是有的人錯誤地理解佛法——如果什麼都放下了,我錢也不要了、我衣食都不要了、我工作不要了、我家也不要了,我自己的小世界小天地不就完了嗎?師父告訴你們,這是一種偏見。師父說,你要懂得放下的真正含義:就是你什麼都放下了,它就結束了、完了;你什麼都放不下,它也會結束、也會完了,所以首先要理解世事無常,一切都是成住壞空。那麼有人問:“我們到底應該放下還是不放下?”佛經經典曾經告訴我們:學佛要懂得“替而換之”。就是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乞丐剛剛從別人手中要了很多的鋼鏰兒(他拿在手上的硬幣),你說,他心甘情願放下手中剛剛要來的硬幣嗎?答案是說:肯定不行的。對不對?我們人是不是像這樣?拿到人間一點利益,拿在手上死都不肯放的。那麼你拿一個石頭,你跟乞丐說“我來換你的硬幣好嗎?”那麼乞丐肯定說“不行”,為什麼呢?硬幣更值錢,對不對?如果你今天拿的是一塊金子、一塊黃金,你去跟乞丐換,乞丐一定會跟你換。大家想想這是為什麼?因為金子、黃金更值錢。從這個道理上,師父就可以告訴你們:想放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替換”。

大家聽好了,因為我們放不下人間的一切的原因,因為人有一個自私的心——沒有得到更好的,所以我們就放不下。所以當你沒有得到更好的利益,你就放不下眼前的利益。那麼我們用正能量的思維來考慮:如果你現在用素食來替換葷食的時候,你想一想,你不就是放下了“屠刀”嗎,你得到的是“慈悲”;如果你用布施去替換索取的時候,你放下了貪婪,你用你的信仰、信佛就等於去替換了你的貪的毛病;如果你用信佛去替換空虛,比方說你平時在家裡很空虛,突然之間我學佛了,那你就放下了在家裡的寂寞;如果你今天碰到很多煩惱的事情,你想也想不通,你想做傻事,“我今天想不通,想做傻事”,突然之間有智慧給你,你是不是換下了你的愚痴?你就放下了執著。這就是智慧在不斷地轉換你身上的貪瞋痴慢疑。你要用正念去替換你心中的雜念,你就放下了妄想。想不到的事情你為什麼要去想?那就是妄想。當你想得到的時候,你用正念,“這件事情我做了一定會有善良的善報”,那你就放下了你的幻想。很多人用自己隨喜的心去替換忌妒的時候,你就放下了煩惱;你用忍辱去替換報復的時候,比方說你恨別人,你很想報復,最後你忍耐了,你放下了瞋恨;你用慈愛去替換貪愛的時候,你會放下你內心的心痛。如果你不懂得提起,你就不會明白什麼叫放下;你想放下什麼,你先要懂得,你在人間已經提起了什麼。所以師父告訴你們,剛剛跟你們說的,素食也好、布施也好、信仰也好、智慧也好,包括正念、包括隨喜也好,那都是黃金,要替換你們“內心深處和手抓住人間的那些硬幣”。用這些善良的智慧去放下,去懂得怎麼樣用智慧的佛法、用超出人間這種般若的智慧,去解決人間的一切煩惱,去替換那些曾經擁有過的貪婪和瞋念、和愚癡的心,你不就是菩提智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