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講述

其實人生就是一種平衡,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實際上就是想取得一種平衡,因為你擁有了這個,你一定會失去或者錯過那個,所以有的時候,你在人間什麼都想得到,結果往往你會失去更多,因為你的心裡不平衡,所以師父跟你們講,有時候不要奢望,在人生中擁有絕對的公平,好像這件事情一定要公平,實際上“公平”這兩個字,就猶如天平的兩端,一端付出得越多,另一端承載著更多的希望,就像任何朋友跟朋友之間,家裡的夫妻之間 跟孩子之間,都是一樣的,實際上每個人只要承受得多,他得到的希望也就更多。

我們有時候,處於在這個世界上很多的矛盾,或者人生在走向低谷的時候,我們不要太悲觀,因為我們最終還是會,越過一個一個障礙往上走,而置身於低谷的時候,我們不要失望,在你置身於人生頂峰的時候,你也要想到這是暫時的,我們不要忘乎所以,所以有些人為什麼到頂峰,或者在單位裡能夠做一個很高的位子,他最後還會要想到自己可能會下來,所以人生不要過於執著,平衡的心態讓你能夠好好學佛,有的時候你選擇了,自己做一些努力了 堅持了,你走過了這條路,你無愧於心就好,所以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走在自己這個人生的過程當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走人生的過程,榮華花間露,富貴草上霜,一切都是虛幻的,所以擁有得多,可能給你會帶來更多的壓力,可能會給你造成更多的煩惱,所以我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人生,應該順其自然,我們應該懂得什麼叫隨遇而安。

《白話佛法》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在人間很多東西不能看得太穿,有的時候看穿了自己會心痛,有的時候有一些煩惱,能夠隨緣就好,在佛經裡邊,經常有一句話叫不可說,很多世界上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就是說你心裡能夠感受到的東西,並不是代表,你一定能夠寫出來和說出來的,那種內心的感受,內心很多的境界並不是寫得出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學佛的經歷一樣,都不一樣,有的時候那是一種悟性,那是一種覺,那是一種受,所以去修心就是覺悟自己這顆心。

佛陀教化眾生,叫我們要拋棄妄念執著,我們人不可以執著 不能有妄念,所以佛陀叫我們,進入非想非非想的狀態,非想 也就是說,我們要懂得,非想 “非”就是不 不是的,比方說不去做什麼 非也,不去做 不要怎麼做 非,非想 就是不要去想,那麼非非想呢,非想就是不要去想,但是又不是不要去想,也就是說 你不要去想,但是你又並不是,進入了完全不想的境界,這就是靠你的覺悟,所以世界上很多事情,你做也好 不做也好,有的事情可以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實際上又可以做又不能做,又想做又不能想去做,這就是人生,我們說要靠理解和你的悟性。

師父跟大家講,我們人為什麼很多東西不能說,因為當你想說的時候,你有自私心在裡邊,你有妄念 就在你想說的話裡邊,所以任何人只要說出來的話,他一定除了這個說話的目的之外,他還會有很多私心雜念,包括 我要顯化,我講了這句話之後,我會有一些忌妒心,貪心 愚癡心 在裡邊,每一句話出來都會帶著一點妄念,或者我講這句話,我要有私心上我能夠感受到什麼,所以當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的時候,他硬要講,他一定會講出事情出來,所以為什麼佛經經常叫我們不可說,佛陀有很多的經書,也有很多的佛言佛語,就是為了教化眾生,就是讓我們懂得不得已而為之,你到了實在精神上控制不住的時候,你一定要理解它,就靠平時的學習,最後能夠到你心中,來感受它 來理解它,所以禪宗講的是什麼,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當一個人學佛學到後來,整天跟別人講文字,那你已經執著在文字當中,所以真正地學佛,那就是要用智慧的語言,來解脫自己的思維,所以佛家經典有一句話說,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這就是你的理解能力,所以當佛經學到深奧的時候,完全靠你自悟,完全靠你自己內心阿摩羅識的本性,來契合你的阿賴耶識,能夠合在一起,師父跟大家做個解釋,有的事可說不可做,你們會說 有的事情可說不可做,什麼事情可說不可做。

舉一個簡單例子,別人做錯了事情,你要講他,你不講他又不行,但是你講了他 你又不能去做,所以就產生了有一句話叫,我如果像你這樣呢,我如果這樣對你呢,所以有的是可說,但是你能這樣去對他嗎,你能這樣去做嗎,這就是經典 佛法的經典,有的可做卻不可說,師父再舉個例子,什麼事情可做卻不可說,你去行佛,你去好好地做菩薩的事情,你每天做功德 你去做,但是你對那些無緣眾生,你只要說了,比方說你吃全素了,你跟他一說,你引起他造口業,他就說 哎喲 山珍海味都不吃,你到人間來幹什麼的,你連享受你都不會,什麼酒肉穿腸過,他們都會造口業,然後慢慢地你就幫他們背了。

有的事情,你自己做你就是行菩薩道,但是你不一定,碰到沒有緣的人一定要去跟他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什麼是既不可說又不可做的,那就是你內心骯髒的思維,又不可以說出來骯髒的思維,又不能做,你做了 你有因果,你不做 你就沒因果,所以佛經這種經典的東西,就貫穿在我們學佛的智慧上面,所以為什麼學到後來,人的智慧會越來越開,所以為什麼學到後來人會不一樣,就猶如我們心經裡邊有一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一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是由唐代的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它其實是一種禪宗的精髓,它整個的經文,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然後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這幾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佛家講的色,就是你眼睛所看見的一切,事物 人物,實際上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你要懂得色即是空。就是萬物本空的禪學理念,你們想想看,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到最後 從擁有到失去,不管它自然地失去,還是因為你離開了這個世界所失去的,那一切到最後都是空的,我們曾經擁有過,但是我們最後又失去了,我們曾經擁有過很多房子,最後我們失去了,我們人生擁有過很多,最後都失去了。

這個理念就是讓我們要開悟,所以菩薩叫我們懂得,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就是讓我們不要對萬物去執情,執著這個感情上面,執著這個,哎呀 這個房子我可愛它了,我可喜歡了,這個人 可愛他了 我放不下,就是佛經讓我們不要去執著於這個情,因為這個情是空的,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因為你只要一執著這些空性的東西,你接下來內心就不得自在,而你內心不得自在,你就是在談空論空 卻又戀空,你明明知道這個人會離你而去,你還留戀他,你最後得到的是空,你明明知道這件事物,你住半年很好的,哪怕住一個月的酒店,真好 服務這方面很好,但是最後你知道你會離開它的,就是你的身體,你知道你也就是,父母親把這個身體借給你,也就是70年80年時間,你到最後你去執著於這個身體,天天去為這個身體花四五個小時,化妝 美容 搞這些東西,到了最後這個身體離開你,你心裡很難過,所以這就是色即是空,因為你看到的東西就是空的,但是你去戀空,你覺得這個空的是有的,你懷念它,你執著於這個戀空的情結當中,那你就不懂得什麼叫空即是色,也就是說你因為戀空,這個空裡邊還有色的,就是還有物體,還有你看得到的一切,所以你要看破它,你要照見五蘊皆空,你要看到它的本質。

佛經心經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心裡內心想自在,想完全不被這些空和色所牽掛,我們要想心中得到大自在,我們既要懂得什麼叫空,又是在空當中,要知道怎麼樣能夠利用這個人間的色,就是我們的相,來完成自己內心的空性,所以不要去戀空,那麼你的受想行識,全部都是你的感受,這個經文講得很清楚 心經,受就是你的感受,想就是你的思維,行就是你內心的行為,形成的那種意識,也是這樣的,亦復如是 就是都是這樣的,到最後就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舉個簡單例子,你今天想 哎呀 多好啊,一年之後我能拿個什麼,一個好的房子,公司給我或者怎麼樣,好開心,但是到了最後,這房子也是交還給公司的,它給你住的,那是不是亦復如是,你當時的想像 感受 開心嗎,我們澳大利亞政府,他們配給老人很多的房子,就是說你可以住,你可以住一輩子,但是這個房子不是你的,等到你走了,政府就把這個房子收走了,這個不就亦復如是嗎,你當時的感覺 我有房子了,我可以住一輩子了,但是最後這房子是你的嗎,他提早就告訴你 亦復如是,就是這樣的,不是你的 最後也不是你的,你是拿不到的。

在心經當中認為戀取,戀就是懷念,就是我戀著這個事情來奪取它,叫戀取世事,實際上就是戀空,我今天留戀,這個地方真好,但是戀到後來一切都是空的 叫戀空,其實都是沒有分別的,你說我們小時候,回憶我們小的時候,天真無邪的笑聲,兒童般的快樂,無憂無慮的成長,沒有壓力的生活,懷念啊,我戀兒童時代,我懷念兒童時代,實際上你懷念的就是戀空,因為最後什麼都沒有,所以你執取了它,你不放下它,你最後失去了它,那你色即是空。

最後,心中就給你造成很多的煩惱,因為你得不到它,所以佛經上講,一切能見或者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其實是,我們人生虛妄產生的幻覺,也就是說,你今天喜歡的東西是你的幻覺,你今天所留戀的東西也是你的幻覺,因為它是暫時地擁有,暫時地給你看到,暫時地讓你聽到美妙的音樂,就像有一個人參加音樂會,他特別迷戀這個音樂或者歌星,聽完了之後散場了,一切都歸空了,場地都空了 演員又空了,所有的粉絲全部走空了,你還留戀在那裡,依依不捨地 不希望離開,你最後就叫執空 叫戀空,所以 心經講,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你所有的想像 所有的意識,到最後亦復如是,都是這樣的 到最後全是空的,所以心經就是這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