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講述

記得上一次師父跟大家講過空,空性。我們很多佛友反饋說深了一點,但是聽得懂、很喜歡聽,所以師父今天再跟大家稍作一些介紹。

空是什麼?你空不了的——你說叫你腦子裡空,你空得了嗎?因為你八識田中、七識田中、六識田中,你有很多很多的雜念和意念,你根本完全空不了。那麼你怎麼樣空呢?你就是要一步一步地、一點一滴地把你在八識田中、阿賴耶識當中的那些無明習氣、還有無明的煩惱、無明的那些障礙和你過去生中的業障,全部慢慢地清空。就像搬家一樣的,一樣一樣地解決,一樣一樣地搬出來,等到你搬空了之後,那你就徹底地無相,你就想通了,你就不會想不通這些事情,所以你就會無相。

師父跟你們講過了,一個人什麼事情不著相,就是我根本沒有去想過“這是好事情,我要去做”——連想都不想。“我要去救人”,從來沒想過“我”要去救人——救人就救人,救人本來就是我們學佛人應該做到的。一個好人就是要做好事,那這就是作了像無作一樣,心中有願力就像沒有願力一樣。師父舉個簡單例子:你們曾經每個人都跟菩薩許過願說,“我吃素了”,對不對。許過了嗎?許過了。你吃素之後,你心中想通了,“我吃素了,天天吃素”。當你在吃素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每一天地吃素),你會不會想啊?“我今天又吃素,我今天又在行自己的願……”你不會想,因為你覺得吃素已經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你覺得“吃素已經印在我的八識田中,是我們學佛人應該的慈悲”,這就是無相。無相之後就會無作無願,這就是師父告訴你們的。

我們自然的空,那是最高境界的。自然的空,我們不能在自己的心中要想希望擁有一個空。“我要空啊!我要空啊……”你空不了的。自然地做好事,那是真的做好事;自然地去幫助別人,那是真的幫助別人。逼著自己說“我”要做好事,“我”要幫助別人,那你還是在“作”,所以你還是“有作”。說“無作”就是自然,你照不出一個空性過來的。你說“我要把自己心完全掏空”,你這個心——要把自己完全掏空的心,你還是有這個心。很多人說“我要成菩薩”,因為你還是要成菩薩,有這個心。很多人天天已經在做菩薩的事情,他沒想過“我要做菩薩”,但是他天天在做菩薩的事情,這就是空的妙用。這樣的話,你更能夠得到更大的功德,所以光明境界就是無所作。一個人的境界到了一定的光明的程度,就像一個人,人家見他進來——“好人”;班級裡一個同學進來了,大家一看他——“哎呦,這個人成績好的”,因為他到現在天天成績都很好,這就是他已經無作了。他沒有必要今天進來的時候,讓大家說你看我成績多好。所以我們如果在有作的修行當中,就是有修有證,這個其實還是一種修為。“我在修”,“我有認證”,“我有證悟”——你還是在證悟當中。你說佛的證悟,他是不要去證的。所以我們說證悟空性,你還是在證悟當中。你說菩薩的空性用不著證悟的,他一定是般若空性,所以無作就是無修無證。所以我們得道的人,不管他怎麼樣坐、怎麼樣站,他哪怕跳起來,他也是得道;他坐下來,他也是得道之人;他走路,他也是得道之人。他的肉身結束了,可是他的法身不生不滅,他還是在得道當中。所以大家要明白這些道理,你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空性。

所以師父跟大家講的,就是要怎麼樣能夠達到空、無相、無作。天天做這件事情,做得熟了就像沒做一樣;天天接電話,幫助別人,突然之間有個人說,“你接電話你在幫助別人、你在度別人啊!”他沒感覺“我天天接電話,我天天在幫助別人”的——無相無作,那麼你意識當中自然就空了。因為你的意識完全在空性當中,因為你天天在做著善事、在幫助著別人,你的意識解脫了,進入了空性,你自然就入道了——你自然就入到佛道了。就是這個人,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在做好事,每天在做一點點好事、兩點點好事、三點點好事……等到他一年下來,你自然就入了好人了。一個同學每一天做好事,一年下來,評他三好學生,他自然就是三好學生——他入道了,他進入了三好學生,就是因為他每一天的變化。

我們學佛無論大乘小乘,“乘”實際上過去就講船(就是一個船),大乘小乘就是一個大船、大法船救人,小法船保自己,對不對?所以無論任何宗教門派,其實歸納起來最後都是求解脫。你說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到最後不是為了求解脫。你學佛到最後是為什麼?就是要想解脫自己——煩惱、痛苦,解脫自己的業障。那麼什麼是解脫呢?很多人以為“我要解脫,我用用功”——用功不是解脫;那麼很多人說“我要解脫,我相信菩薩”——信仰不是解脫。什麼叫解脫?解脫就是用你的九識田中佛性來產生出一種空性的智慧和般若,來影響到你的阿賴耶識和你的末那識,來慢慢地進入你的第六意識——感官意識當中。慢慢地你就會懂得什麼都是苦空無常,而這一切都是本身就是空的、都是虛幻的。當你明白了這一切,你學佛的偉大的成就就開始了,因為你進入了佛的境界了。所以當一個人只要能夠進入佛的境界,他就是在人間的佛。

學佛不是說你拜拜佛,迷信,“求求菩薩保佑我家裡好”——一種福報,是解脫,它不是迷信,它是智慧地解脫,它完全能夠放下自己的煩惱。你今天還放不下,你不可能精進,也不可能忍辱;你今天放不下,你脫離不了人道的六道輪迴,所以你的境界永遠不能提升到正信正念。你說正信正念跟智慧有什麼區別?你有正信正念的人,你怎麼會沒智慧?你這個正的念頭都沒有——“我堅信這是一條正道”——你連正的這種信念和正的那種念頭都沒有,你怎麼樣能夠得到菩薩的般若智慧?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離心意識參悟佛”。師父跟你們講的就是要離開自己的外心。離心,離心就是離開一些雜念、雜心、凡心、煩惱心、忌妒心和一些不好的心態來參悟佛法。你的離心叫“離心意識參”,就是修到最後,連你的內心的意識都沒了,你來參悟佛法,那你就是空性了——參悟了。這些都是佛法的妙用。所以我們要懂得這些,我們就慢慢地就會懂得管住自己的六根。

佛學把我們的生命分成六個工具:眼耳鼻舌身意;那麼對外塵來講(就是外在的六塵來講),是色聲香味觸法。佛法又把我們分成了五蘊:色受想行識。那麼師父告訴你們,我們的每一天的六根會接觸外塵——眼睛會接觸色,看見的;耳朵會接觸聲音;鼻子會聞到香味;舌頭會有味覺器官;身體會有接觸的觸法。所以內心的我們人的外表的六根,那麼相對於外在的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你接觸的當中產生了正念,你就是正信;你接觸的外塵產生了邪念,你就是邪信、不正信。所以師父跟你們講,那麼怎麼樣來辨別這些。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就算接觸了,我們也能克服它,知道它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那麼就是要用我們的五蘊,要懂得五蘊,你要把五蘊完全識透,懂得它的道理,你就可以悟道了。《心經》經裡邊有一句話叫“照見五蘊皆空”,你們就知道這個“五蘊”在我們學佛人的境界上是多麼地重要。

所以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也就是說,不管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發生,都是你的意識產生的變化——叫萬法唯識。把這個物理世界和我們的精神的生命合起來,合在一起就分成了八個識,這又是另外一個系統。所以我們經常講,佛法界講八識田中,因為在你八個意識當中,你的第六意識是你對外接觸的第一的思維意識,這是第六意識。整個實際上就是第六、第七、第八,一般我們不談第九意識;那麼這個第六、第七、第八,唯識論就把它作為都是由心而起的,對不對?你比方說你第六意識的感覺,是不是心?“這個東西很熱、很好,現在天冷……”好了,一個心的意識吧?第七意識——“他是好人,我就很喜歡他”,第七個意識——“他是壞人,我就很恨他”,好了,辨別意識,是不是也是唯心?那麼當你這個意識,已經存在於第八意識當中,已經在你內心深處不可磨滅了,已經存在你的內心的八識田中了,那麼是不是你的心識存在?你沒有這個第八意識的存在,你沒有你的心識存在,你的第八意識是不可能存在,所以它唯心。唯識論就是講的一切萬法唯識,就是你的意識。

所以師父就是告訴你們,我們八識(這個八識),第八意識為“心王”。什麼叫心王?大家知道嗎,進入了你的八識就很難改變,好的壞的全在你的內心當中了——你的第八意識認為這是壞的,你可能現實在社會當中是好的,你都不知道它是好的;你的第八意識覺得這個東西是臭的,別人吃了都很香,你覺得是臭的,那麼你這個人因為在第八意識已經固定了,所以你不會覺得它是香的。這就是人跟人的一種觀念的區別。當你經常犯錯,在第六意識受到刺激之後,第七意識辨別識,然後慢慢知道了,然後進入第八意識——很難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所以不能經常輪迴地做錯事情,不能經常輪迴地許願,“我發願,我再也怎麼……”人要有骨氣啊!你看你們有多少人跪在菩薩面前都發過願,改了嗎?你們看看“地獄遊記”(《佛子天地遊記》)的時候,很多人拉下去,說“你曾經學過佛,你曾經想改過,但是你最後你沒有改”,為什麼?——劣根性!

所以師父跟你們講了,心王就是八識,千萬不要進入第八意識,因為你的心就是你的意,所以人家說“你的心意如何?”“這件事情你的心意如何,你想過嗎?”“你最後的意念是怎麼樣?”就是第八意識。這個意識其實就是講的第八意識。你把心的意識三個層次,如果做一個分類比方(跟大家做個比方):你的心是大海,意念就是像大海裡的波浪,一個意念連著一個意念,一個意念連著一個意念……你的思想不停的,你的意念不停的在你“大海”裡、在你的心中翻起層層波濤,就像海面上的浪花一樣。所以菩薩為什麼叫我們要懂得“萬法唯心”,對不對?所以萬法唯識。不管什麼樣要守住你的心,所以為什麼菩薩再一次、再三地叫我們要修心,一開口就是修心。“修”就是修證,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心把它修證了,那你的修心就成功了。

所以,空、無相、無作,跟你的心和意和識之間的關係,它有著天然的一種連帶關係。你想想看,你空了,對不對,你的心要空;無相就是你的意識、意念,意念要無相;無作就是你的意識當中,我沒有做過。

我跟你們講這些比較深,師父要給你們舉個例子。你比方說你的心,“我心想做,去佔人家一個便宜”——你的心;你的意念當中又在想,“我這個又很正常了,佔他一個便宜又怎麼樣?他也佔過我便宜”——意念;然後你的意識就開始產生一種行為,“那我就去做了,我就去怎麼樣怎麼樣對他了”,那這個識就成功了。這個心、意、識,那麼跟空、無相 、無作,又有什麼關係?你今天如果你不對這個人有意見,不想去佔他的便宜,你的思維當中覺得都是平等的,“我們不應該這麼做”——空了;你空了之後,你就覺得“他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樣,所以我不能把他看成一個壞人,我去懲罰他、我去對他不好。”——你無相了,你對他“把他看成像兄弟姐妹一樣”——你無相了。無相了之後,你怎麼會對他去進行有一些作為呢?怎麼會去弄他搞他呢?這個就是關係。這個就是師父跟你們講的:“無作”,不去做的,因為你的心不想做,所以你就無作;那麼你的心空了,你就不想做了,但是很多人心沒空,你就會去做很多不好的事情。你的心還想著,哪怕善,說“我要去幫助他,因為他被別人告了,因為他受到委屈了”——你這個心想去幫助他,你一定會有作,那麼這個裡邊你可能就走偏了。因為這個人,最後被人家告的人,他也不是個好人,他長期以來對別人的欺負、辱罵,或者欺負別人,到了最後,你看看他最後被人家告了,你去幫他——實際上你進入他的因果當中,所以你的心識還是走偏。

所以怎麼樣空?佛教到了後來,叫我們“不思善,不思惡”,因為人間的惡和善都不是你能衡量的——那是一種因果啊!怎麼樣能夠懂得這些道理呢?所以要產生無量的智慧。所以(希望大家)菩薩告訴我們,你要解脫——你要解脫你才會入不二法門。你如果今天入三解脫門,你就入不二法門。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空、無相、無作,隨便由哪一個法門證入,你只要一門深入,你就會增長智慧,能夠開悟明性。為什麼這麼說呢?空、無相、無作,這是我們說的是三解脫門。你能夠空了,你就無相、就無作;你今天能夠無相了,你一定會空,會不去作、無作為;你今天無作為,你一定是想通了、空了,你一定是無相——那你這個無相布施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