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講述

好,最後跟大家講,第十個是念死。大家知道人生一輩子,最後的結局就是死,所以念死是放在最後的,但是念死也是最後的重要的一步。如果你今天上面的九念你做得再好,你最後的一念沒念好,你前面的九念都不是太到位;你前面的九念全部念好了,實際上最後這個對你來講是最要的出離。念死,大家猛一聽,好像念死覺得不大好聽,誰去經常腦子裡想“哎呀,要死了”?不好,觸楣頭,倒楣。實際上經常要想想生命無常,不叫念死啊?你看看自己幾歲了,活了多少個春秋了?所以人家罵人“你活了多少個週年啊”,對不對?一般地,人家說過世才講你是活了多少週年,對不對?所以念念都會死亡,經常想想,這個人生很可憐的,短短的幾十年,有什麼好爭,有什麼好奪的,有什麼好去忌妒的?有什麼話?自己想想很可憐,早點晚點會作古的。這木頭——很老的木頭,雕刻一下,作古了還能成為古董;人死了,作古就作古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經常想生命無常,生命短暫。有的人說“我現在年輕,不修行無所謂,等我以後退休了,有空了,沒事做了,我一定好好念經修佛”,不要你修了,因為時間很短暫,你能否活到退休這一天都不知道。所以,中國古賢聖人經常講“黃土坡上無老少”,對不對?沒有年輕一定是活著,年老一定是死的,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死了,太多了。所以經常想到生命無常,生命寶貴,“我不珍惜,我就是在浪費生命,我就是離死亡每一天近一天”,所以當下修行,馬上就修,把人間的煩事、雜事、煩惱全部先拋在一邊,然後做些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情——救度眾生,修心成佛,廣結善緣,眾善奉行。過去有一位佛法大師,就把自己這個禪室裡邊的,房間裡邊寫了一個大大的“死”字,他就是說:我們人不珍惜就是死,我們珍惜了也會死,最後的結局就是死,所以死沒什麼可怕,最可怕的——你死了不知道到哪裡。所以要學會珍惜。

佛陀曾經告訴眾比丘們,佛陀講:由於眾生造作十惡之根源,以致將來遭受外在環境的貧瘠衰耗(當時把佛陀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這樣:因為眾生有十惡的根源,所以在生活當中就是貧瘠、衰耗,就是很可憐,窮,衰亡),更何況是個人自身的惡報?所以報應如形這就是師父今天跟你們講的十念。下次再跟你們繼續講,還有十惡,要下地獄的,不能投生人類的。希望大家好好地努力學佛修心。我們人生,其實講究的就是一個尋找人生的真諦,尋找一個無我的境界,尋找一個真如的本性。

接下來,師父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兄弟兩人,這故事很有意思,大家仔細聽,大家可以在心中分辨一下。

有兄弟兩個人曾經都勵志遠遊修道(就是要出去遠遊,去修道),無奈父母年邁(父母親年紀大了),弟妹年幼(弟弟妹妹長得很小),老大家裡還有(這個大的兄弟,就是大哥哥)家裡還有病妻弱子(自己的妻子是生病的,自己的孩子是身體不好的),所以一直就未能成行(沒有成行)。

有一天,有一個高僧路過他們家,兄弟兩人一看高僧大德來了,請到家裡來,給他跪拜,說“我要拜您為師”,並將家中的難處訴說一遍。高僧雙手合十,微閉雙目,然後喃喃自語說:“捨得捨得,沒有捨,哪來的得?你們兩個人悟性皆不夠(悟性都不夠),十年後我會再來。”然後飄然而去。所以人家說法師走路是飄的,因為他沒有行李了。你看,法師哪有帶一個行李的?飄然而去,像仙人一樣,飄。

這哥哥頓時頓悟,手持經書決絕而去。哥哥就把家裡一扔,走了。這個弟弟看看父母,再看看病嫂幼妹(哥哥走了,這個生病的嫂子,就他哥哥的老婆,還有他的年幼的妹妹,都是身體很不好),他捨不得,終不能捨棄,他捨不了。那麼哥哥走了。

好,時間如梭,十年之後哥哥回來了,口誦佛經,念念有詞,仙風道骨,略見一斑;再看弟弟,彎腰弓背,面容蒼老,神情呆滯,反應緩慢。這個高僧如期而至,十年了,高僧講過的話他算數,他又回來了。問兩個人:“你們十年了,收穫如何?”

哥哥說:“師父,十年內遊遍高山大川,走遍寺廟道觀。不得了,哪兒都去過。背誦真經千卷,感悟千千萬萬。”

弟弟說:“師父,十年內送走老父老母,病嫂身體康復,妹妹成家立業,但因勞累,無暇讀誦經文,恐與大師無緣。”

高僧微微一笑,突然決定收弟弟為徒。這時候哥哥覺得奇怪了,哥哥:“為什麼不收我啊?弟弟在家裡,為什麼收他了?”追問緣由:“請問師父,這是為何?”

高僧道:“佛在心中,不在名山大川。心中有善,勝讀真經千卷。父母尚且不愛,談何普度眾生?捨本逐末,終致與佛無緣啊。”

講完了。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人要真修。人,不是說你學,學了要用。人的本性,那是最善良的,你遠離了本性,你把佛放在你身上哪個部位啊?所以真正能夠學佛的人是要根基好。就像我們學佛人,叫修心入定。你入定之後,你心中有沒有想念。很多人說“我入定了,我腦子空了”,錯,你有啊!為什麼?你雖然入定了,你覺得你沒有想念,沒有念頭了,實際上你沒有念頭也是一個想念,所以叫定後思維。所以沒有想像的空間之後,還是有定後思維。在佛經上理解人性和佛性當中,有一個叫定前思維。因為你在入定之前你已經有想法了,就算你入定之後你去除了入定之前的想法,那你入定本身就是一個思維。

所以佛法界告訴我們,看破去想,看中去想,就是智慧。也就是說,我今天看破了,我放下了,也是一個想念;“我今天把這件事情,說我在考慮,我還沒有徹底放下,在修心”,你也是在思惟。所以本質上的區別就是智慧。因為思惟是依照智慧發出的聲音的,因為你有多少智慧,就會讓你思惟得到多少的境界。舉個簡單例子,你這個人整天為別人好的,你幫別人做了一件事情,大家都境界比你低。“謝謝你啊,你做得這麼好,你整天為大家。”而他自己覺得:“我做什麼了?這本來就是應該的。我從小做到大,我爸爸媽媽也沒說我好,我爸爸媽媽覺得我應該幫助別人,我應該幫助別人去做很多的善事的。”這就是境界的差異。所以隨意地一切無礙,也就是說,一件好事情已經到了你的內心,你一切沒有障礙,而你要想去做一件好事,“我要去做”,這本身就是有想念,就會給你製造一種心中的障礙。所以帶著心去修心,很難修成真心;無心去修心,你才能修出真心

師父跟大家講,看破了,看空了,你就進入了如實相的這個境界。就是你看破了,已經看空了,已經真的沒有感覺了,你今天進入了真實如來相這個境界。然後你抓住真實界的真實性,你堅持看空、看破、放下的理念,然後你碰到人間所有的問題,你一定有這個理念作為你的支撐點,你不會再害怕任何人間的障礙,你就會得到一個大自在。所以有一句話叫一切無礙的境界就是大乘佛法的智慧無為和轉化。最後師父要告訴你們,大乘佛法的智慧,給你帶來的是無礙;大乘佛法的無為,給你帶來的是開解解脫;大乘佛法的轉化,就是給你帶來的理悟和覺悟。

希望大家好好學佛,好好修心。今天跟大家《白話佛法》開示就到這裡。好,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