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講述

在世間來修行,不離世間覺。

所以有的人說修行,總是去閉關,找個清淨的地方,但是你看看,真的閉關有幾個成功的?所以過去有句話叫“不是菩薩不坐山,沒有開悟不閉關”。你真正開悟的人你才能去閉關;你還沒有開悟,你就是坐在山上,叫苦思冥想。閉關是要有大根基的人才能做的事情,不是誰都能夠閉關的。所以師父跟大家講,有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間。只有在世間,你才能覺悟,很多人對佛法根本搞不清楚,不知道智慧來源於煩惱。你用這種思維去閉關,你是越來越自閉,你不願意跟別人接觸,你不能夠理解世間的覺,你最後就是把自己自閉了。煩惱一來,你智慧找不到,所以有些人閉關了,一會兒想家了,一會兒想朋友了,一會兒想熱鬧了,結果閉不了幾天關就結束了。但有些人要面子,講好閉幾天,“我一定要有勇氣,撐著”,結果閉關到後來,很多人走偏,弄出病出來。還有的人閉關時間長了,到了最後變成百不思百不想的人,說“我要空,我要空”,什麼都不想了,你整個變成一個沒思維的人了,你哪來的菩薩智慧?

閉關是一個大的智慧,要多看看自己,看看自己做過的事情,看看自己在人間所碰到的事情,運用它們來對照——不照己,照心。什麼叫不照己?就不要去照自己的身體,要照見你的心是空的,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佛法實際上就是佛陀傳給我們的頓教之法。世間:“世”實際上就是世間佛法,實際上就是流傳的意思;“間”就是界限。就是流傳在這個世間。佛法在世間裡,它是不需要離開世間去求取正覺的,所以儒家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不遠人(道就在我們人的身邊),人之為道而遠人(人為了求道而離開了更多的眾生),不可以為道(就是不能成功,求不到道的)。所以真正要能成佛的人,必須在眾生當中,而不是離開眾生,離開世間,自己在山裡修行,應該負的責任不負,應該的仁義禮智信沒有了,說“我要尋找覺悟,覓佛道”,就是好比要在全世界找到兔子上有兩個角一樣。實際上,你就是遠離了真正自己的自性。

所以世間一切諸法,佛在《法華經》當中曾經為我們做過解釋。佛經上講: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是。這是最後一句,就是開始和結束一定是這樣的。所以菩薩實際上就是讓我們知道,本性本來就有的,你所有見的一切,因、果、緣分、你受的報,一切本來都有的。你想想看,這就是隨緣。所以要學會十大要領,你就能見到百界千如,也就是我們說到任何的法界都有各種各樣的我們說一千種的如是,其實都是一樣。其實你們看看,我們要到哪個國家去旅遊,看來看去,不是看山就是看水,不是看海灘就是看海邊——如是,對不對啊?一切皆為如是。

所以真正的世間覺,成就的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一千個也是一樣,一個如。你不管學佛學什麼法門,到最後都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師父下次跟大家講三昧,和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詳細跟大家再做一個解釋。

好,最後師父跟大家講一個故事。人生無常,讓人想到了生命的真諦,人的生命的真諦就是確實是無常。你看看我們很多人,這一關過了,他就活了;這一關死了,也就死了。有多少人就是這麼離開了這個世界,哪有什麼可以去留戀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關於生命就會讓我們想到死亡,所以你看我們在人間,沒有一個人肯講自己今後將來怎麼辦、死了怎麼辦。雖然死亡是一種無可抗拒的規律,但是它的發生卻讓人們無法拒絕和接受它,所以人很痛苦。

有一位比丘,他修行,他的心常為外境所牽動,就像我們現在修行,經常被外面的名、利、色所牽動。佛陀就告訴他修行的方法,佛陀說:“比丘啊,你在修行的時候心易散亂,都把‘死’沒有放在心頭。假使你能知道人生無常,一切聲色外境都不能誘惑你了。”其實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訴他:“你一個人如果把死放在心中,你就不會接受社會上各種對你的誘惑了。”我現在跟你們講,你們可能還不理解,聽師父慢慢給你們道來。

佛陀的話恰巧給一位國王聽到了,這國王心想:“只要讓佛陀的弟子記住一個‘死’字,他就不會被外境所動了,他的心就定下來了,有這麼簡單嗎?”他就想來試試。正巧他們國家當中有一個人誹謗比丘,那個人說:“比丘也是人,雖身出家,難道他們的心就不貪戀五欲之樂嗎?”他誹謗,國王就派人:“來人啊,把他抓起來。定罪為侮辱聖者,要處以死刑。如果你想免除死刑,現在你拿一缽滿滿的蜂蜜周遊街市一圈,如果你一滴都不滴出來,我就赦免你,否則死罪難饒。”

國王事先在這個罪犯要路過的街市旁邊,佈置了很多的音樂、歌舞,悅耳的琴聲、很多的如雲的美女,讓別人看了心都會動的。這時候這個罪人拿了一缽蜜,因為他心中只想到了一個“死”字:“如果我今天一滴蜜滴到外面來,我就死定了。”他就這樣一直想著:“哎呀,不要死啊,不要死。”他就走完了整個這條街。

國王問道:“你走完了,蜜沒有滴出來,免你死罪。但是本王想問你,你在街上聽到什麼聲音嗎?”

“皇上,沒有。”

“你看見有什麼人嗎?”

“沒有。”

“那街上的音樂和歌舞伎,你難道沒有聽到、沒有看見嗎?”

“啟稟大王,我手中拿了那滿滿的一缽的蜜,如果滴一滴出來就要死,所以我一直把死記在心中,我就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了。”

國王對罪人說道:“佛陀說得不錯,把‘死’放在心中,知道人生無常,那麼一切聲色都不能誘惑別人。你說比丘是人,這個固然不錯,但因為他們心中知道世事虛幻,生必有死,哪裡會貪戀五欲呢?那你為什麼要誹謗聖者呢?”那個人聽國王一講,深深地覺悟,從此不再謗佛。

我們人的一生,不會都處在同樣的環境和心境下,所以人生坎坷,不是有這樣的事就是有那樣的事,常常不得安寧。所以就是讓我們要懂得人生無常,人不可以把很多的痛苦放在心中,外境在變化,你的內心不要變,這就是修行。因為沒有一件事情比死更痛苦的,所以當你自己經不起誘惑的時候,你想一想,這比死還難過嗎你可能就越過了你的一個劫。所以不要在人間把單純的事情看得非常地嚴重,因為這樣你會很痛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每天可以看見很多眾生的過失和是非,那你就會幫他背業,你就會感覺到自己很痛苦。如果這樣,你趕緊去懺悔,這就是修行。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清淨,甘於寂寞,最主要的都是一種感覺。遠離是非自無過,耳根清淨拒閒話常念佛號堵口舌,大道無言心自然。所以不要去隨便地講,不要隨便地去評論,那就是有智慧。今天我們學佛的人,就要克服種種的煩惱,離苦得樂的人那才叫智者。智者為上,愚者為下。好好地學佛,讓我們共攀四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