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講述
在生活當中,改變那是最重要的。
所以過去一切如來(就是能夠成為佛的),都是示現八正道成佛,而且這個八正道都是用在世間的,師父跟你們講過嗎?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還有正定。你想想,這些“正”在天上早就能夠得到的東西,為什麼這個八正道要在人間?因為人間還有虛幻,人間還有妄念,所以八正道在人間,你只要能夠做到,你必定一世修成,你就能夠成佛。所以很多的菩薩為什麼要到世間來?很多的阿羅漢、很多的天人,我們人間的聖人,他入世進入人間,他就是度眾生而尋找佛道。就是師父跟你們講了,有些大羅漢從天上下來,要經過八萬四千大劫。你想想看,我們很多孩子,他的過去可能是菩薩,可能是大阿羅漢,他很早就從天上下來,他在人間一世一世地輪迴,有一世他修得非常地好,曾經是大菩薩的弟子,有一世他曾經是什麼,有一世……他不停地在(經歷)八萬四千大劫。為什麼?他哪怕修成了,他還要回到世間,就是說你最後要能夠成佛,你必須要入世度生,也就是說你必須在人間去救度眾生,才能成全你的佛道。所以,你說如果超脫六道的話,都是在天上,都是菩薩,都是佛,你去度誰啊?所以一切世界,這世界有三界,我們經常說一句話“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是啊,你說只有三界,這個世界是沒有第四界可以去,你度來度去,在三界入世度眾生,如果你連世間法都修不好,你怎麼樣能夠成為佛呢?所以你在人間做人都做得不像人,在人間做得都像鬼一樣,都像個惡人,像一個畜生,你怎麼能夠修行成佛?你是沒有可能成佛的。所以很多人修了一輩子,連人都不一定做得到;就是帶業往生了,你就是到了極樂世界去修行了,也是給你暫時地能夠得到你所喜歡的,進入極樂世界。但是你還必須要還舊債,而這個舊債——小的那些帶業,帶的是那些微小的業——可以在八功德水、七寶池裡邊洗淨;如果你有大的業障,你畢竟出不了六道。因為這個世界就是給你來還債的,你在這個世界把債沒還完,你是解脫不了這個人間凡塵的煩惱。所以絕不是我今天只要修了我就能成,就像一個孩子一樣,你今天讀書了,你不一定能畢業的,你今天讀博士了,你不一定能成為博士。所以修好世間法,那是基礎,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修好世間法。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在六祖非常精闢的語言當中,這只是一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理解了就很難了,真正去實踐它就更難了。佛法其實就是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這句話,我再講一遍,佛法就是在你的煩惱之中,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中的覺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覺悟到世間如幻化夢想,如幻如化,所以你在夢幻的世界當中,你才能求得真正的覺悟。因為你知道這是假的,你才能找到真的;如果你把這個世界當成真的,你怎麼能夠找到真的東西?所以師父告訴你們,覺悟與世間是不能相離的,不能離開的。就像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今天有事做,你才會覺察到問題,然後你再把這些問題去解決掉;如果沒有世間——如果沒有事情給你做,你到哪兒去求得正確呢?所以很多人說,人家這個人說很有經驗,它是問題當中來的,對不對?所以曾經問過別人——一個成功的人士:“你有什麼訣竅嗎?”“沒有竅門,我的訣竅就是在無數次的失敗當中,我最後得到了一個,叫成功。”所以一個成功的人,一個覺悟的人,不會離開世間去求覺悟;一個人以為自己超脫了,離開人間了,不食人間煙火了,你們說他的煩惱在不在?他的菩提有沒有?所以師父跟大家講,千萬不要離開自己的煩惱去求菩提,煩惱都不是什麼,煩惱只是給你找到菩提的一個基礎,就像鹽一樣,每一個菜,哪怕是糖醋,它必須要放鹽,否則這種糖就吃得讓你覺得口感非常難過。所以喜怒哀樂就是讓你感受到什麼叫歡喜、什麼叫怒,因為有了歡喜才知道要發怒,因為發了怒之後才知道什麼叫歡喜。什麼叫悲哀,什麼叫快樂?實際上就是因為有了快樂才會悲哀。因為懂得這些,所以沒有問題怎麼會有方法?佛法就是在人世間,來專門解決人間(煩惱)的方法,所以菩薩就是解決我們現代人煩惱的一個最好的法門。該喜則喜,該怒則怒,喜怒哀樂的本性和它的根諦,講到底就是菩提智慧。
佛經上講: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為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何以故?(為什麼?)以第一義而不二故(就是這一個義理,這一個道理,因為沒有第二種解釋)。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人,菩薩還沒有成佛的時候,因為你是菩薩,你還不能理解佛的真正的真諦和他的義理,所以以菩提為煩惱(明明知道很多的智慧,你還把它當成煩惱);當菩薩成佛時,所有的煩惱並不是佛沒有,我們偉大的佛陀在人間救度苦難眾生的時候有多少的煩惱,但是佛陀把它變為了菩提。何以故?因為這是一,沒有第二種的解釋。也就是告訴我們,只有煩惱你才能找到菩提這一個第一義理。所以我們說,當你看見一個不好的人,你要想到他終有一天,他會變了一個好人,這也是一個義理,這就叫浪子回頭金不換。沒有回頭,那這個人沒有改變,那麼他的心是滿腦子的煩惱,他胡作非為,因為他沒有覺悟;當他回頭是岸,安分守己,助人為樂的還是這個他。同樣一個他,一會兒是胡作非為,一會兒是助人為樂,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在變化的。這個義理就是告訴我們,佛在世間才能理解世間,我們人必須要懂得,過去你做過什麼並不代表你今後會做什麼:很多現在很偉大的人,過去曾經有過很多的失誤;很多年輕的時候從來不失誤的人,可能他的晚年過得非常地淒慘,因為他失誤連連。這就是我們講的,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件事情,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把這個事物、把這個事情看成那是一個還沒有成熟的思維,當你把它慢慢懂得這是一個成熟的思維,實際上他已經把煩惱變為了菩提。師父舉這個例子,我希望你們能夠懂,就是這個壞人他後來變好人了,就是轉換了,因為這個煩惱就是個“壞人”,後來變菩提了——變成“好人”了。所以為什麼煩惱變菩提。
六祖曾經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離開這個世間、離開自己的煩惱到別處去求什麼佛法,你自己本身應該有的那種智慧到哪裡去了?你看每一個人都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佛智,因為從他的九識田中阿摩羅識當中來。所以你要在世間深悟到世間的真理,你要把這個世間所有的煩惱倒過來,把世間上一切的煩惱都變成了你妙用的菩提,那你整個的人、整個的生命都是在菩提當中了。舉個簡單例子,你一生當中都擁有的這方面的經驗,你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你在這方面太有經驗了,你什麼樣的問題都碰到過,最後你是什麼樣的問題都能解決它,你是不是就是這方面的菩提專家?沒有人間的喜怒哀樂,佛拿什麼來給你們說法?佛陀當年在人間告訴我們很多的佛法,用的很多的故事,用的很多人間的苦難還有喜怒。佛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接引我們眾生?佛就是用這些喜怒哀樂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但是天上有快樂,人間有苦難,這些苦和樂能夠讓我們懂得,我們要離苦得樂,我們應該到天上去和菩薩在一起。這種說佛法的法門,就是讓佛陀告訴我們,讓很多的菩薩來告訴我們:“你們想修成,菩薩會來接引你們。”
其實菩薩和佛就是我們說煩惱學的專家,就是精神領域的工程師,他們就是大博士、大教授,他們能夠解脫我們的煩惱,能夠讓我們想通。菩薩本身就是從煩惱當中獲得的智慧,深通煩惱,故能明瞭一切眾生的苦難和煩惱,所以他們才能建立種種降伏煩惱、轉煩惱成菩提的妙法。這就是很多事情,我們在人間,舉個簡單例子,我們的樓發生了些什麼問題了,你覺得漏水了、漏雨了,你覺得解決不了,但是你一去找那些建築師、工程師、那些專家,他跟你說這個地方弄一下、那個地方弄一下,馬上就幫你解決了。他們怎麼樣能夠解決的?他們不造房子,他們不修,他們不懂得什麼地方漏,他們過去曾經有過的煩惱,他能今天這麼快就幫我們修好房子嗎?我們今天如果對佛法不理解,我們不了解眾生的苦難,我們能夠幫眾生解決煩惱嗎?你滿腹經綸,你也不能解決眾生的苦難。所以“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你離開了這個世界,你說“我要找到佛法”,你就相當於在人間要找哪一個兔子頭上有兩個兔角的。因為兔子頭上是沒有角的,找不到,所以走遍天下,你都找不到長角的兔子。這句話就是禪宗的總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