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講述
好,今天繼續跟大家講《白話佛法》。
大家知道,佛的法身在人間是無處不在的,到處都有佛的法身。任何一個人只要心中擁有佛法,能夠說出佛法,行為上擁有佛法,你就突破了時間的隔閡,你就會懂得佛在心中。所以我們經常說的,佛法無處不在。在你生活當中,行住坐臥當中,佛法處處都在幫助著你,影響著你。所以法音流傳,經常說佛的佛言佛語會讓你懂得心中長流法音,因為法音不會因為時光而流逝。我們年輕的時候學了佛法,到了年紀大了,我們還是心中擁有著佛法,從佛法當中化出真如和道音,就是佛道的聲音。所以有的人心中有佛,一開口,他講出來的話就像法音,永遠在他的心中流淌。所以人只有無上的願力,才能有佛法的願力在心中,讓你去慈悲眾生,去幫助別人。為什麼有的人一輩子能幫助別人,能慈悲眾生?因為他法音不斷,佛法在他心中不斷,就像原來一樣,所以叫如來佛——如來如去。如來佛,如來如不來,就是原來存在於你心中的佛性,就是原來擁有的。
我們學佛人要懂得把相應法放在心中,把自己內心的佛性化為人間生命的真諦,去理解它,去了解佛法真正存在的真諦,去應用它,去在人間用佛法的真諦,能夠理解一切相不可得,幻中修真。為什麼說“幻中”?因為很多人一生就像做夢一樣,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夢中可能在年輕的時候,現在一照鏡子已經老了,整個的人生就像做夢,就像幻境一樣。就像我們想起了年輕小時候的事情,現在就猶如我們在做夢,當你哪一天要走了,你這個夢、這個幻也就結束了。所以在自己這種幻覺當中生活,我們不能完全地脫離。所以只有在幻中修真,幻中成道。
師父希望大家永遠要把佛性放在心中,要懂得人的修心要有一種助力,就是幫助你成功的動力,那是一種真實的力量。什麼動力?因為我們懂得了精進,因為我們懂得了忍辱心,懂得了佛的真諦,就是讓我們懂得這個世界一切苦空無常,所以我們會對這個世界的過去,不會有產生另外一種痛苦的感應。每個人的過去都是很痛苦的,要能夠接受它,理解它,消除它,解脫它,要用真實的判斷來感應你自己在人間所有的這種感受。實際上用什麼方法來感受和感應它,能夠離苦得樂呢?就是“智慧”兩個字。所以一個能夠有智慧的人,他能用平常心看世界,他懂得一切都是無常的,這個世界一切擁有也會失去。所以平常心看世界,心能安止,你的心才能安定,才能制止自己無謂的那種思索,讓自己沉浸在過去那種幻覺幻想當中,被它迷惑,來讓自己內心產生更多的痛苦。所以師父要你們懂得,修心修法就是體悟人生,離幻得真。就是要你們懂得,我們的心要懂得理解別人的心,懂得自身的心,感應別人的心,懂得開悟自心,不要被人間的一些景象所迷惑。你看看我們現在的人,拼命地命都不要,追求名利,本末倒置般地生活,把假的人生看成了真的,讓我們迷失,讓我們流落在痛苦的世界。
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讓我們離苦得樂,讓我們超脫日常生活中煩惱的一個妙法,要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法語。要悟性覺了,要懂得有悟性,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就是告訴我們,在這個世間,或者你要修離開這個世間後的一個方法,實際上是一不是二,就是一法如,就是只有這麼一個方法,叫“一法如”——一切法如,都是一樣的。出世間與世間是一如不二,你想離開這個世間之後的修行,和你正在這個世間在世修行,實際上就是一樣的方法在修,你才能證得煩惱與菩提不二,就是是一種。有的時候人的煩惱會給你帶來菩提,有的時候不要說“我要尋找菩提,所以我離開了煩惱”,是因為有煩惱才讓你找到菩提,所以它是一法如。就如生死與涅槃不二一樣。所以我們做人,生和死、涅槃,其實都是一個。生了要死了,死了之後又會重生,其實就是你的靈魂再投胎,造成了你的再重生,所以涅槃不二。也就是當你開悟了,你又會失誤;你慢慢地失誤了,又開悟了。你的人生就是這麼不停地在失誤和在開悟當中。
所以修行和現實生活,我們學佛的人要學會把它結合起來。我們今天生活並不只是生活,生活就是在修心,所以要明白修行在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你的修行。師父舉個簡單例子,每一天戰勝自己的懶惰,早一點起來念經,早一點起來燒香,這都是你的精進,就是你的生活。當你在努力地付出的時候,佛法在你的心中;當你心中的慈悲在廣布之時,你法法是心,塵塵是道。法法是心,紅塵滾滾,你可以在滾滾紅塵當中找到離世間覺的道。
每一個法門都是你的心所為,所以萬法唯心造。隨緣修行,那是一種智慧;隨機參禪證悟,那是一種隨緣。很多人說“我要一世修成,最好有一個特殊的環境,不要接觸外塵”,你說現在哪有誰不接觸外塵的?只有靠自己的心的堅定,心如金剛,法法是心。師父已經跟你們講了,在人間的煩惱當中修出你的禪定,在滾滾紅塵當中,你不能離開現實生活而去尋道覓法,要找一個能夠解脫的法門,法門就是在你的煩惱當中來幫你解決的,你沒有煩惱,你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所以反而會離道更遠——離佛道更遠。這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如果沒有世間,你一定找不到世間的覺悟,所以“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師父告訴大家,兔子有角嗎?所以佛法就在你的煩惱之中,佛法是離不開你在世間煩惱當中的覺悟。
你覺悟到世間,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今天有、明天沒有,今天的存在不代表你永遠的存在,所以要在世間,你才能感覺到它的無常。師父跟大家講,如果你關在家裡一輩子,你能知道這個世界無常嗎?你只有在這個世間,你知道今天擁有了,明天被人家攪掉了;今天這件事情是你的,最後不是你的了;你今天賺來的財,過幾天被人家偷走了、搶走了,沒有了——一切都是無常,從世間當中學會怎麼樣感受到你在世間的煩惱,這就是一種超脫世間的覺悟。所以你覺悟到世間的如幻如化,你就慢慢地覺悟到世間和覺悟,那是不能分開的。沒有世間,你哪來的覺悟?沒有無常,你懂得什麼叫無常?師父舉個簡單例子,你從來沒有吃過鹽,你怎麼知道這叫甜?你哪兒去找菩提?所以要知道,整個的佛法就是告知我們,菩提和煩惱其實是一樣,沒有兩樣,千萬不要離開了自己的煩惱去求菩提。
學佛之人,如果沒有辦法將佛法落實到我們正常的人的生活當中,你不能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之中去感受到“我嘴巴又講錯了,我的意念又想錯了,我的行為又做錯了”,你如果不知道反省,你不知道自己要改變,那麼你就得不到覺悟和超越。這就是菩薩告訴我們的不能離世間覺。很多人一輩子覺得自己已經念經修心已經到了超然了,“我已經解脫了,我的境界不是跟人家一樣了”,實際上他是進入了另外一個虛妄的空間,那種虛妄的空幻空間,實際上讓你進入了另外一個貢高我慢的階段。
所以我們對佛法的追求不能虛幻,要在生活當中找到佛法的智慧。修佛、學佛修心,很多人認為找個清淨的地方,遠離這個世間的紅塵才可以修,或者自己關在禪房裡長期地閉關,或者給我出家了我就保證修得好。其實他不知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你只要在紅塵當中,任何的時候都是鍛鍊你能夠增長智慧、去除貪瞋癡,然後擁有佛法的妙法在心中的一個很好的機緣。所以“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你今天說“我只是把自己關起來這麼修心”,你就等於將現實生活和你修行的生活完全把它分成兩部分了。
所以法法是心,師父跟你們說,塵塵是道,真正學佛修心的人不會這麼固執,不會這麼執著,“我一定要什麼環境下,我一定要怎麼樣,我才能修好心”,真正修行的人叫隨緣修心,隨機參禪證悟。這就是我們很多的菩薩到人間來“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就是你今天的語言出來,一動一靜,你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非常地自然。為什麼自然那是很高級的一種境界?為什麼我們現在吃東西都要吃那種natural的(自然的)東西?為什麼?因為自然才是道,因為自然了,它才能滋養出你內心的一種正覺。所以行住坐臥,乃至你吃飯穿衣,乃至你工作或者在農村你種地砍柴,哪怕你是遊山玩水,無不是參禪悟道。所以為什麼很多的著名的詩人,他在遊山玩水當中他能寫出很多的好詩?就是因為他的自然。所以離開現實生活,所以離開現實生活而去尋道覓法,反而離道更遠。道在心中,就像很多人說“我要去找個老師,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我這輩子才能修得好”,你最好的老師就是你內心的覺悟,就是你內心本性佛,你為什麼拿著金飯碗去要飯呢?所以一切修行不能離開世間,離開世間的修行,你永遠不可能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