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講述
上次跟大家講了《白話佛法》無我,今天跟大家稍微再延伸地講一點無我。我們學佛的人的一切的觀念,就是你的想念、你的觀念,你執著的人間的一切人和他的事,只要你覺得有“我”在當中,那你就無法真正找到無我的境界。每一件事情,和每一個人打交道,只要你還覺得有“我”,那麼這件事情你就會有私心。舉個簡單例子,今天你要幫助別人,但是你說“我在幫助別人”,和你純粹地去幫助別人,那就是一個不同的概念。無我地去幫助別人,那就是一個純善;如果有“我”的,那你有目的了,你至少讓他要謝你了,要感恩你了,“我今天在幫助你”,那這個境界就掉下來了。
所以“無我”兩個字聽上去是空的,因為無我了,感覺上是空的,但是沒有我,這個我在不在?還在。那麼怎麼樣來把自己無我的境界,用在有我的事和人上面?就是要懂得,怎麼樣用自己的境界來做事。所以講到這裡,很深層地講,每一個人實際上做一件事情,有的是用我相在做事情,眾生相、壽者相,很多的著相來做事情,實際上你應該用你的境界。你的境界越高,你離開了這個我相,你無我地去做事情,那麼這個“我”字就是一個空相;雖然講有我,但是你沒有用“我”,那麼它只是一個名稱,名稱而已。
所以一個空無的有我的觀念就是這麼產生的。沒有我,空無;但是又有我,這個“我”只是一個觀念,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所以這就是佛法的精髓。就像我們在馬路上,別人不認識你,但是人家可以叫你先生、女士一樣,但這個先生、女士並不是指特定的某一個人,就是告訴你這個是,不是一個特定的、不是針對你的,而只是一個泛泛的一個名稱而已,叫誰都可以的。如果別人叫你先生,你可能就無我了,因為你不知道他認識不認識你,只是隨隨便便人家叫一個名字。你可以看一看,無我,因為他沒叫你的名字,所以你可能就可以放下。別人在叫其他人的名字,你當然就放下了,別人在叫先生、女士,你不一定會執著;但是別人叫了你的名字,你就放不下了。那麼叫的你這個名字是不是一個假名?是的,還是個假名。所以如果你境界高了,你知道這是個假名,你就不會被人間的煩惱和他的叫聲所纏擾。就像很多人心理素質很好,別人在罵,罵人,你心理素質好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名字套上去的;而有些人就往自己身上套,套到後來就跳,“他在罵我,肯定是在講我”,所以這就叫心理素質和心理的境界。
所以師父跟你們講,佛經就是讓我們要學會,知無我即放下,所以要找到生命的本源,看清這個我只是生命當中的一個我相,並非是佛的境界的我,就是一個假名的我,哪有真正的我?你看看,佛經有三藏十二部,想一想,很多經文是靠你自己修心慢慢來開悟的,是靠你自己的修持。一個人如果能夠忘記自己,滿腦子都是別人的人,他就是無我,他哪有自己?如果一群人只為了別人,而想不到自己的,那麼這個人就是無私的,這一群人就是無私的眾生,因為他的腦子裡都是別人,那麼就是無我的眾生。所以境界就這麼提高的。你們想一想,佛說法49年,釋迦牟尼佛認識到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會變來變去的,但是到最後,一切都不屬於我的,也就是說你們所認為的一個“我”,實際上它是一個空的,是一個不存在的假名稱而已。如果你們平時做人用這個觀點來生活,你們就不會生這麼多氣了,“他在罵我”,好了,我相了吧?“我划不來了,我沒得到,我心裡不開心”,這個“我”一拿掉,這個主語沒了,那一切都在空性當中。所以最後這個“我”字都是空的。
同樣的,人世間的一切苦難,實際上都是空的;人世間的一切的法喜、快樂、幸福,它也是空的。因為“我”主語是空的,所以沒有真正的快樂,也沒有究竟的幸福。
你們說什麼叫幸福?幸福就是要永遠幸福才是幸福,短暫的幸福給你帶來的無限的痛苦,它沒有可以一直儲存幸福的一個道場,因為人道它是不能儲存永久、究竟的幸福生活的地方。所以一切都會過去,那就是佛教界講的一切皆空。
這世界上一切都空了,所以幸福不會永遠,苦難無法把握。你們告訴師父,你們能把握苦難嗎?太多的劫難了,讓你們沉浸在痛苦當中而不能出離。你說你今天苦了,你知道過幾天又有發生什麼事情了嗎?你今天發生過什麼事情了,你再過一個禮拜,過一個月,又發生了什麼?一切都是在苦難當中,一切都是在永遠不會存在於永遠之中。
所以變化當中,我們想抓住幸福也抓不到;苦難當中,我們想離開它也離不開。所以想讓自己離開苦空無常的無我,那只是個名字,這只是個名稱而已。所以佛法說苦也是空,快樂也是空,因為我們在行空。所以真正地要想離開就是出離、解脫,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記住,我們本來來到這個世界上,只是給了你一個名字,只是一個虛幻的一個“我”,這只是一個概念“有我”。所以過去人家說借屍還魂,這個“我”就變掉了,到了那個人的身體上,變成個“你”了。所以很多人很可憐,一輩子抓住自己賺的這點錢,一輩子抓住自己所擁有的一點名利,“這是我的,這是我的”,你連名字都不是你的,你連你的肉體都不是你的,只是一個概念。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很多佛的弟子依教奉行,根據佛陀的教育奉行,他們都證得了無我的境界。也就是說,你們現在學佛人必須證得無我的境界。怎麼證得?不跟別人爭,就是無我了,因為只有“我”才會跟人家去爭,“我要跟他爭,我要跟他比美,我要跟他比什麼”,“我”——離不開的。無我了,你跟別人會鬧嗎?會跟別人吵嗎?你不就是慢慢脫離了苦空無我的束縛嗎?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苦空無我的束縛——無我了,束縛沒了。不跟別人爭了,因為沒我了。人家在罵人,無我了,你不知道他在罵誰;人家跟你斤斤計較,你無我了,你不跟他斤斤計較。是不是減少痛苦?所以師父跟你們講,因為他們證得了無我,因為他們懂得,這個“我”只是在人間的一個名稱而已。今天你可以叫張三,明天可以叫李四。
所以在行佛當中,我們說修行人只是一個稱號。所以為什麼法師出家之後,要有一個新的名字?因為原來的我脫胎換骨,已經脫胎換骨了,已經沒有了,所以有個新的名字,修心的新的名字才是你真正的靈魂。雖然是個假名,但是你在修行當中,你找到了真正的佛性,那麼你才是我們靈魂境界的歸宿。一個人靈魂境界有沒有歸宿?有的。你到底想做什麼樣的人?你到底想學什麼樣的佛?所以師父跟大家講,一個人的靈魂真正的境界要乾淨,你一輩子就沒白活;很多人活了一輩子,研究了佛法,學了各種的法門很多,但是他沒有得到真正的靈魂境界的歸宿。你到底皈依什麼,這是很重要。
當年佛到了80歲的時候,在年邁體弱涅槃的前夕,佛陀那個時候讓他的弟子反而要學習常樂我淨。為什麼佛陀要讓我們的弟子學常樂我淨?因為佛平時都跟我們弟子講苦空無常,但是到了最後,佛陀讓我們弟子要學會常樂我淨,為什麼會告訴我們這些?因為苦那是無常的,所以空就是要學會快樂,都是對治的;然後無,就是因為有個“我”字,所以你才痛苦,今天你學會無我,佛陀就告訴你,你會快樂;所以常就是長久的,無常就是讓我們要學會我們心要乾淨,我們要習慣於無常的世界當中,這個世界無常,這樣你才能修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無四相。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把世界上的一切要看空,你懂得世事無常,你也要懂得轉苦為樂,你要懂得去除我相,而一個假我的存在是借假修真的我,然後讓你修出你的自性,修出你的乾淨,常樂我淨。
所以師父讓你們把一切看空,要學會放下,你就是在做人間的菩薩,空到連自己都找不到了。所以很多人講話順著別人講,沒自己的觀點,他不得罪人,也很好,對不對?但是不能沒原則,在學佛當中要空到自己都找不到,什麼意思?就是無我相。你看看我們現在人的毛病是面子太重要了,你看我們的面子放得下嗎?你看師父叫我們很多佛友“你放下”,他都懂,放下會解脫痛苦,但是只要一做事情,他馬上“我”字就來了,“我要幹嘛,我要幹嘛”,接下來他就痛苦了。所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找不到自我,你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本源。去要這種面子幹嘛?死要面子活受罪,你看看你們一輩子從小長到大,你們要了多少年的面子,到今天還要面子,改個缺點還要面子,沒有一件事情你們沒理由的,這就是你們已經在八識田中種下了我相。這就是佛為什麼叫我們要去除四相,要讓我們找到九識田中阿摩羅識當中的佛性,因為只有佛性是無相的,因為只有佛性它在你的本性當中,那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佛所說的這個“常”,是對無常而言的。
樂不是苦的,快樂不是苦的,得到的人離苦了,因為離苦的人他才會快樂。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樂不是苦”,對啊,快樂不是苦,得到的人離苦了,離苦是不是得快樂?因為離苦的人他才會快樂,所以快樂永遠不會是苦的。所以很多人說“我很苦,但是我也很快樂”,這個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所以真正能夠理解佛法的人,要懂得離苦了才能快樂。你今天放下了,你捨棄了你身上的煩惱,捨棄了你的貪瞋癡,你才能真正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