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 講述
好 今天跟大家講個故事,人的一生,實際上在很多的故事當中,都會有所解釋,我們人的一生是功過相雜的,就是因為又做了很多善事,然後又做了很多的惡事,叫功過相雜,每個人為什麼會有悲歡離合和苦樂,實際上就是因為你功過相雜,也就是說你一生,你的前世 你的今世,你做過很多善事,也做過很多的惡事,所以你今生會得到很多的惡報,也會得到很多的快樂,功過不能抵的,都是你自己所造,諸惡業和諸善業的果報,並非只是一種因緣,而是各種業緣的集聚,善緣 惡緣 忌妒緣,有些人就是喜歡忌妒別人,那麼他忌妒緣,恨 就是喜歡恨人,生出來就恨 恨到死了也恨。
所以這種人叫恨緣,各種業緣的匯集,這裡有個故事,一時 就是當時,佛在舍衛城,時舍衛城由,當時舍衛城由勝光國王掌管,鹿野苑由梵施國王執政,就是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因一些矛盾,就開始交兵作戰,雙方傷亡慘重,兩個國家善緣越來越少,有一次,梵施國王統領著車 馬 象 還有步,就是軍隊,往舍衛城進兵,當時印度打仗,在康丹河邊安營紮寨,剛剛紮寨不久,勝光國王就聞訊 知道了,他們過來了 要打了,馬上就率領著精兵前往迎敵,雙方勢力相當 差不多,打得難捨難分的 一直僵持不下,此時 梵施國王的王妃,生下了一個非常端莊的女孩,王宮上下鼓樂齊鳴,慶賀這個女孩子 王女的降生,勝光國王得知此事之後,心想 我們與梵國交戰這麼久,前景也不樂觀,因為我們兩方都是進退兩難,因為差不多,倒不如藉這個女孩子我們來和親,緩解兩國的關係,如此決定之後,他們就派特使到梵施國前去求婚,祈求梵施國王將剛生下的王女,許配給勝光國王做王妃,現在大家知道王妃了 對不對,就是過去古時候,只要你生出來,他就可以許配給別人的,過去 在古時候,還有一種叫指腹為婚,還沒生出來,就指住這個孕婦的肚子就說,如果今天這孩子生出來,是男的 就娶我的女兒,如果是女的 就嫁給我的兒子,就叫指腹為婚 都有,生出來是個女的,而且是王女,他就說要配給勝光國王。
梵施國王知道了勝光國王的心意之後,他也有台階了 正好找個台階下,心想 兩國一直打到現在,敵我損失都非常慘重,既然他提出來聯姻,就是我們說今天婚姻,不戰而和,正合吾意,大家就算了,就告訴來使,非常願(意)與勝光國王和親,就跟他認親,從此兩國化干戈為玉帛,成為友好的鄰邦,這都是印度當時的一個故事,梵施國王為王女,就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取名的時候,因為她的降生平息了戰爭,戰爭不打了 所以舉國都安寧了,所以就給她取名為安寧母,母親的母 安寧 安寧母,以牛奶酸奶油餅等餵養長大,因梵施國王,不久這個王妃又生下來另外一個男孩,他的相貌也是非常地莊嚴,他們就給這個男孩又取名為安寧,也同樣用牛奶酸奶油餅餵養他,這個王子就猶如蓮花一般地,很快地長大,沒想到姐弟兩個親密無間,好像一剎那都不願意離開,安寧母已經長大了,這個時候勝光國王準備將她迎娶回國,因為過去講好嫁到他們國家去,就專門派人請求梵施國王,梵施國王說,既然勝光國王已有此心意,那就選良辰吉日舉行婚禮,按照選定好的日子,勝光國王親自到了鹿野苑,去迎接安寧母,回到舍衛城之後,以本國的習俗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安寧弟弟因為找不到他的姐姐,突然之間姐姐嫁出去了,就問父母說 姐姐哪去了,梵施國王說,姐姐去了勝光國王那裡了,不要 我也要去,弟弟就鬧,父母告訴他,你姐姐已經成家了,她去是婚姻 你去幹什麼,你是我的王子,以後要繼承王位 料理國政的,你是不能去的,雖再三勸阻,但是這個男孩子天天吵鬧,非要到姐姐那裡去,後來勝光國王就告訴梵施國王,讓安寧來吧,我可以同等對待他姐弟兩個的,就是我會對他姐姐和弟弟都一樣的,在王宮裡面,梵施國王無奈,只好將他 這個弟弟,送到舍衛城,跟他姐姐在一起團聚。
勝光國王就教他一些騎馬射箭等,世間的精通無礙的那些各種的本事,可後來,沒想到這個小男孩安寧變壞了,經常到妓院等一百多個不如法的行為,這個時候 安寧母和勝光國王,再三勸他這個兄弟,叫他不要這麼做,但是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萬般無奈,他們只好派人告訴梵施國王,安寧的種種不良行為,梵施國王三番五次地就叫這個兒子,就叫他回來 告訴他,你不要如此肆意放縱自己,你身為王子,以後要繼王位料理國政的,但安寧既不願意回宮,也不聽父王的教誨,仍然一意孤行,後來梵施國王只好宣布,與他脫離父子關係,而勝光國王也因為他行為極不如法,就把他趕出皇宮,身無依處,就是沒有地方可以去了,他就在市井混生活,實際上就是到處流浪,有一天 他回到皇宮,要進宮想看看他的姐姐,但無論怎樣 衛士就是不讓他進宮,他生起了大瞋恨心,一言不語地向宮內看,看見姐姐正和勝光國王,在涼台上彈奏琵琶,這時候 安寧頓起殺心,他拿起弓箭,張弓就向勝光國王射了一箭,但是因為太遠了,他只是射斷了琴絃,琵琶落在地上,國王驚慌失措地轉身逃跑了,勝光國王憤怒已極,心想 這個安寧居然要殺我,我真該馬上把他殺了,但他畢竟是梵施國王的王子,殺掉他恐梵施國王不悅,他想了一想,應該在法庭上判案定罪,給他處以死刑。
勝光國有一個規定,小辯論 就是他們國內有辯論會,其實就是一種召集大家開會,吹兩個海螺集眾,過去的國家很小的,一個邦 一個邦,現在講起來一個邦,大辯論不但要吹海螺,還要擊大鼓 打鼓,當時 國王就命令手下的人,吹海螺 擊大鼓,集中舍衛城的大臣和所有的官員,都要把安寧帶來與國王辯論,實際上 就是判刑之前,讓他有一個,現在講起來 有一個答辯,很多的老百姓都來了,安寧最後輸了,因為他犯了一百多條法律,按照當時本國的規矩,給他的脖子上戴了一種花環,只要這種花環戴在脖子上,就表示已經被判極刑 就是要死刑,再交給劊子手,讓凶手們帶著去遊街,這時候,安寧才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如法,生起極大的後悔心,他獨自哀嚎,這個世界上有誰能來救救我啊,那個時候他才知道要死了 很痛苦,釋迦如來具足無量功德和大悲心,時時刻刻觀照著一切眾生的苦樂因緣,佛陀很好玩的,佛陀經常,你看佛陀坐在那裡打坐,實際上他就是,因為佛陀可以觀世界,經常看見有各種各樣事情的發生,他能夠看到苦樂因緣,為什麼會這樣,所以 佛陀對眾生的悲心,是剎那間都不會離開的,所以大家學佛的人要知道,你只要求佛 求菩薩,求我們觀世音菩薩,求我們偉大的佛陀,求所有的菩薩,菩薩的大慈悲心,是剎那都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所以大家要學會求菩薩。
世尊 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就觀知,調化安寧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跟他的弟子們說,來 弟子們。我們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吧,佛陀知道這個事情發生了,他就叫大家 弟子,跟著他一起去化緣,佛陀正在往前面走,正在遊街過來的安寧,很遠就看見了佛陀,一看見佛陀,他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所以我們看見法師要生起歡喜心的,因為有法師的地方,就像看見師父一樣,有師父來的地方會有喜事的,會有好的正能量來的 特別開心,然後立即上前恭敬頂禮 祈求世尊,他就跪在那裡說,慈悲的佛陀 能否再給我一次生命,請您救救我吧,我也是一時糊塗,世尊非常慈悲,他就對那些劊子手們說,你們不要殺他 放了他吧,佛陀就說這個話,佛陀很慈悲,那些兇手們為難地對世尊說,請佛陀您想一想 我們都沒有兩個頭,如果有兩個頭 我們可以放他,現在我們放了他了,我們的頭就沒了,世尊就告訴凶手們,好 我去見國王,在我沒有見到國王前,請你們不要殺害他,好 好好好 那我們等你,世尊找到了勝光國王 說,大國王 請您放了那個罪犯吧,不要殺他吧,具信心的勝光國王,因為當時的國王都對佛陀特別地尊敬,他們就說,世尊 他犯了很多罪 理應處死,但是如果您能攝受他,他也願意出家,那我們就放了他,世尊答應國王說,好 那我就攝受他。
因為過去在印度古國,對佛 對佛法的尊敬,那是非常非常大的,只要出家了,所以過去說出家可以免死罪,就這個道理,因為出家了,你就不在人間生活了 是這樣,之後 世尊就將他帶回經堂,替他剃度 並授戒傳法,沒想到安寧自己也是非常地精進修持,因為緣分到了,而且很快滅盡了三界輪迴的煩惱,這裡邊有個滅盡了三界輪迴的煩惱,就是說想通 想明白了,他只要做十善業 永不再做惡事,他就免除三界輪迴,這個時候他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這個時候很多的比丘,佛陀邊上的比丘 他的弟子就問了,世尊,安寧太子做了種種不如法的行為,臨刑時是世尊您救了他,度他出家並使他證得了羅漢果,請為吾等宣說前後因緣吧,是啊 佛陀 說說前後因緣吧,世尊就告訴諸比丘說,諸位比丘,不但今世我救了他 度他出家,獲證羅漢果位,而且前世我也曾經救過他,使他得到了四禪五通,佛陀 您趕快告訴我們,
在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倉祈國王,在他的國中有一個惡人,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為,後來準備把他處以極刑。兇手正準備殺他的時候,他心生恐懼 祈求呼喊救命,當時鹿野苑附近有一位大仙人,具足五種神通,見到他非常可憐 很想救他,惡人見了大仙人,就恭敬頂禮 祈求救命,仙人啊 你救救我啊,仙人就讓兇手把他放了 別殺他,那些兇手 就是執法手就說了,大仙人啊 我們又沒有兩個頭,現在我們不殺他 我們辦不到,仙人想去跟國王商量,就叮囑兇手說,在我沒有找到倉祈國王前,你們不要殺他,兇手們就答應了,仙人就找到國王求情,國王說 如果不殺他,您就必須帶他出家,仙人答應了,就把這個惡人帶到了森林當中,對他傳授教言,他依教修行 得了四禪五通,在這裡跟大家做個解釋,很多人前世有神通的,今世不一定有,大家聽懂嗎,你前世有神通 今世不一定有的,因為胎障所蔽 就是隱蔽的蔽,胎障 因為投胎了之後轉世了,像安寧前世 他雖然得了四禪五通,但是他今生被綁起來遊街的時候,他就根本不可能顯示出,他前世的四禪五通。世尊告訴比丘們,比丘們,當時的仙人就是現證菩提的我,佛陀當時就是大仙人,惡人即今安寧太子,倉祈國王就是今天的勝光國王,以前是在他臨刑時 我救了他,佛陀說他救了他,使他修得四禪五通,現在也是在他臨刑時 我救了他,佛陀救了他,使他證得了究竟涅槃的羅漢果位。
很多的比丘就問了,請問世尊 那他有何因緣,安寧他今生轉世到,富貴的皇親國戚家裡,身相莊嚴 佛令得度,他又能出家獲證羅漢果位,佛陀 您願為演說前後因緣吧,佛陀 告訴我們吧,世尊復告曰 此乃前世的願力,在賢劫人壽二萬歲,就是時間 就是一個歷史時間,人天導師 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僧眾的持事員,一生為僧眾做事 辛勤勞作,臨終時,他發願 我一生出家為僧眾做事,雖然我沒有得到什麼功德和境界,願以此善根將來在釋迦佛出世的時候,令佛歡喜 出家滅盡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的果位,這位持事員比丘就是現在的安寧王子,因其發願力成熟故,今生在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出家滅盡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果。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每一個人對菩薩的緣分,都是有根有源的,所以每一個人學佛不是今生的,都是自己多少世多少生的,所以希望大家要好好學佛修心,不要碰到修行路上,一點點的煩惱 挫折,就這麼執迷不悟。
所以師父跟大家講,路不通的時候,在人間路不通的時候,要學會拐彎 選擇拐彎,有的時候修心修到不快的時候,要學會要看談它 不要這麼重,過了就可以了 改了就好了,有的時候在人間,你的感情漸漸地慢慢地淡的時候,遠的時候 離你去的時候,你要學會選擇隨意 隨緣,有一些事情在人間多承擔一點,挺一挺 可能就過去了,有些害你的人,你咬咬牙 可能慢慢地就忘記了,有一些苦 笑一笑 它就笑過了,笑了就過了 苦了就過了,所以修心人的一顆心有時候傷一傷,你會變得更加地堅強,坎坎坷坷的人生路,坦坦然然地隨緣行,所以得意的時候,我們學佛人要學會看淡,失意的時候,我們學佛人要學會看開,千萬不要過於地執著,自己的某一個觀點,而使自己在人間,背上沉重的包袱和業障,所以我們經常說了,各人業障自己背,所以不要去背上業障,學會勤修苦練 學佛緣,學習佛的緣分 要勤修苦練,修成無上正等心,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想通 想明白,一世修成才是我們真正回天的願,好 謝謝大家,今天我們這個《白話佛法》,就講到這裡了,好 下次再見 謝謝大家。
網路講座 視頻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