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4日講述
人首先要洗滌過去的貪瞋痴三毒。洗滌就是要把過去曾經貪過的、恨過的,還有做過的愚癡的事情,全部轉汙為淨,就是把過去的那些污染的東西轉為乾淨,身心就會得到乾淨和光明。任何人,為什麼身心不光明、不乾淨呢?就是因為整天不開心、難受,內心就慢慢開始污染了,就不乾淨了。心裡不乾淨的話,你慢慢地就被貪瞋痴所染,你的自身佛性就不能顯現。自身佛性就是要慈悲別人,要對別人好,不要去貪。一個人怎麼樣能夠洗滌自己的貪瞋癡?最好的方法就是念禮佛大懺悔文。一定要多念,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喜歡懺悔,不喜歡承認自己的缺點,你就很容易陷入困境。陷入困境的話,你就無法相應身口意。一個人不喜歡承認自己的缺點,你就經常不開心、經常想不通、經常難受。
怎麼樣跟自己的身體和嘴巴還有意念合在一起,讓自己的心想得通,話說出來像佛,意念想出來像菩薩?一個人要有根本的清淨佛性,就是佛經常講的“境轉而心不轉”——環境不管發生什麼,你的心不要轉。根本清淨的佛性,就是九識田中的阿摩羅識,這個就是你的良心本性。不管發生了什麼,你心中如如不動,你知道菩薩、佛都在你心中,你不會轉變這種不好的念頭,六道輪迴就不在你身邊。很多人為什麼經常六道輪迴?實際上一個人很痛苦的時候、想不開的時候,他就在輪迴當中了。你說六道裡有天道嗎?開心了,環境一變,你在天上的時間,開心的時間少了,人道開始吃苦了,鬼道開始懷疑了,畜生道就開始做那種傷害別人、對自己也不利的事情了。然後做魔,沒有先人後己,只有傷害別人,不能夠知道幫助別人,你就在六道輪迴裡。
經常腦子在六道輪迴當中的人,他的怨氣會很重,他的貪念會太深,這是在人間的。問題是他的宿業未消,宿業就是你前世的業障還沒消,今世又在做壞事了,你怎麼樣能夠精進、怎麼樣能夠努力呢?有些人一念禮佛大懺悔文,就想起了很多過去的事情。實際上,禮佛大懺悔文真正唸完之後,人應該可以使自己跳出痛苦的,但是很多人一念禮佛大懺悔文,“哎呀,我對這件事情啊……”這叫“事懺”。你要從理論上去鑑別它,“我今天念了禮佛大懺悔文,這麼多的菩薩,觀世音菩薩、我們偉大的佛陀……所有的菩薩、佛都在看著我們在改變自己,我今天懺悔了,這個事情,希望菩薩能夠幫我消除”。那麼這個時候,你心裡就法喜充滿,而不是念禮佛大懺悔文讓你去回憶過去的。
一個人怎麼樣跳出痛苦,並阻止自己的罪孽?就是要發大願心。比方說有一個災難來了,一個天災來了,大願心可以消掉你很多的業障。不管碰到什麼事情,念禮佛大懺悔文,罪孽消除得最快。禮佛大懺悔文要多念,保平安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點。在人間做人也是的,保平安是什麼?現在末法時期,保平安就是經常承認自己的錯誤、缺點,碰到事情說“對不起,我沒做好,對不起”,這就是人間的“禮佛大懺悔文”。
人要講理,人家說“你講不講道理啊?”這個“理”和那個“禮”差不多的,你經常跟人家說“對不起”,你是不是保平安了,人家不搞你了?罪孽消除。一個人要懂得善守戒律,戒律要善守。善守是什麼意思?好好地守住戒律。要達到明心見性,很多人在人間總是覺得自己很有道理,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理,那不是理,那是一種緣分。哪來的理可以講啊?緣分啊。
很多人也經常說“哎呀,我皈依了”,你不能把皈依作為一種答應、承諾,好像皈依就是以後要給菩薩做事情一樣,不是這樣,那是啟發你內心的一種本性的善良和慈悲。你看我們天天磕頭,磕頭的時候思想是不是集中?心皈依了吧?你天天在度人、救人,或者弘法,這是不是皈依法?幫助別人,你就在行法,行這個佛法。你讓別人看到你像佛一樣,那麼你是不是在進行當中?僧呢,實際上看見法師,以法師為榜樣;沒有法師,以自己的內心佛為榜樣。我們經常要想,我們就是一位沒有出家的法師。
學佛的第一件事情就要學會空,要空。你們知道什麼叫空嗎?腦子裡雜念太多,學不好佛的。空性就是找到你的本性。空性就像這間房間一樣,空了,別人才能坐進來;如果這間房間坐得滿滿的,其他人就進不來了。所以空是什麼?我們學佛,要找到內心的本性,我們必須要空性。因為我們心中已經“有”了——什麼都藏在自己的心中,貪瞋痴慢疑全部都在自己的心中,已經有了,要把這些貪瞋痴慢疑全部挖空,要修到空。就像一個人很煩惱,修到最後不煩惱,就是空了;本來跟別人鬧意見,想通了——空了。我們從過去不認識佛法,到今天能夠運用佛法,要了解佛法的意義。我們現在已經跟普通人不一樣了,我們現在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做善事都不要去想得太多,如理如法地做,就是一種自然的行善。在你本性當中空的,你去行善,你這個人就叫善行;你今天去想“我要行善”,這個就不是淨善。
所以真正地行善和執著是不一樣的。如果你今天逼著自己去思善,不思惡,那麼你可能是執著;如果你今天善惡都不去思,因為你是一個好人,你做出來一定是好事,你不會去想“我今天是不是做壞人的事情了”,因為你是一個好人。
善惡是相對的。有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你認為是一件善事,但是到了最後,它是一件惡事;有的時候,你認為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你恰恰幫了別人。對不對?舉個簡單例子,人家在做壞事,你認為“我不應該去告訴別人”,你就害了他。有的事情,你要告訴師父,師父教育他、幫助他,把他拉回來。你不說,他做壞事了,最後斷了他的慧命。這就是你們很多人認為“我不說是對的,我幫他保密”,實際上你是害了他。
打破人間的“空”和“有”很重要。你們到底心中有什麼?有貪瞋痴慢疑,你還不如沒有,還不如空的;你們如果今天心中有的都是佛性,好的東西,那當然“有”好了。問題是一般的人心中都是貪瞋痴慢疑,佛性的東西很快就會過去,但是那些貪心、骯髒的東西不容易洗去。我舉個簡單例子,你的白襯衫上今天沾染了墨汁,你要洗掉,本來就是白的,一洗就乾淨了,善的東西,它還保留著;惡的東西只要在你的襯衫上,在你心中,它不容易洗去,所以你才會痛苦。所以“空”和“有”:有,你把它洗掉了就是空的。本來人的心就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們不要以為這個人好,這個人不好,實際上人跟人都是平等的。你有兩隻眼睛,他也有兩隻眼睛,長得好看、難看,眼睛近視眼、遠視眼,這個是另外的概念,但是總體來講人是平等的,靠努力都能成功的。
善惡本來就是因果的一種。當你了解了善和惡,如果在因果上講起來,你做了一件善事,到了最後的果不好,實際上並不是說你發心好就能做好事。一個醫生只管開藥方,不管病人吃得死活,這也是一個好醫生嗎?你說“我是為他好,最後怎麼這樣?”
自己要了解自己。很多人整天說“我了解他,我了解她”,實際上你連自己都不了解,你怎麼會了解別人呢?當自己快要生氣的時候,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我生氣了,我會做出什麼舉動。你要懂啊,今天太太生病了,你知道她接下來會幹嘛,你都要了解的。她要發脾氣了,你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你知道了這個果,這個因就不會亂來了。所以當自己知道快要生氣的時候,首先要用靜,不要用話來克制自己。你看看,“靜靜靜”,他靜下來了;如果你想用話來克制自己,剛剛要發脾氣了,你說“我不要跟你這種人斤斤計較,我會克制的,我不會理你的,你檔次這麼低,我跟你吵什麼啊!哼,我才不理你呢!”是不是用話在克制啊?你說克制得了嗎?接下來就火氣更大。
所以,當一個人找不到路的時候,你往哪裡開都是錯,這個道理要懂。因為你不知道哪裡是對的,你一開就錯,那麼師父把你們拉回來,教導你們。當你發脾氣的時候,你只要一發,你就錯了,你怎麼講話都是錯了。所以發脾氣就像開車開錯路一樣,你不要再去發脾氣,因為你就是錯了,一講話就錯。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把要說的話仔細想一想,有沒有必要,可能就會過去了。當自己智慧不夠的時候,先不要講話;當自己找不到路的時候先靜下來,不要亂開,打個電話問問別人,拿本地圖看一看,想一想剛剛走過的路,可能你就很快找到正確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