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跟大家講,資糧,福德的資糧靠自己嚴厲地去修。你今天道德不好,我要拼命地改,非常地嚴厲。道德好的,別人看得起你,吹牛撒謊,誰看得起你。所以你想成佛,你一定要嚴厲地修自己的福氣,我眾善奉行,我一定要幫助別人,你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你就是會有福氣。你就是做生意一樣,你很努力地去幫助別人,把產品搞得好好、質量搞得好好的,那你的生意會越來越好,你的錢會越賺越多。這就是要嚴於律己。然後道德,你把自己的道德管得好好的,別人一定看得起你。那麼我們從佛法界來講,你今天就是打坐也好,你念經,許願,放生也好,你磕頭拜佛也好,你都要認真嚴厲,對自己要嚴格,因為你是在修福德的資糧。你的智慧資糧,雖然還沒有,但是你必須先要有福德的資糧。
如果這個人福氣很大,福報很大,你想想看有些人,比方說大家都對他好,你說這種人會不會有智慧。這個人人緣很好,大家一定對他很好,這個人是不是有智慧。這個人很有錢,很有福氣,你看看這種人會不會有智慧。你說做生意做得好,他也懂得怎麼樣讓他的客戶能夠滿意,他也有他的智慧。所以我們世間的福報,有錢,有的時候可能可以買得到你的福氣。但是你要知道,第二資糧,那是智慧的資糧,你的智慧福德是錢買不到的。所以師父讓你們正信正念,就是讓你們用心去達到你們智慧的那一種,內心的一種知識,佛學知識。如果你有智慧了,你就懂得什麼叫福德資糧,什麼叫智慧資糧。所以我們修行,第一步就是要修這兩個資糧,修好了資糧,你才修加行位。“加”就是增加的加,“行”就是修行的行,“位”就是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你連福德道德都沒有,福氣也沒有的人,你今天連修心念經的時間都沒有,你拼命地只知道打工賺錢,你連修心的時間都沒有,你這個人有福氣嗎?沒有。你這個人如果整天算計別人,沒有道德,你能有修心的果報嗎?沒有。你今天沒有智慧,你捨不去這些時間和錢財,你就沒有這些資糧。所以佛經上講,你今天要第二步,要加行位。也就是說包括你自己的念經,許願,放生,參禪,打坐,包括一切修行,因為要在這兩個資糧道的上面,你才能做這些事情,這叫加行位。也就是說沒有這樣的智慧,沒有這樣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這兩個是造房子的foundation,那是個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房子是造不高的。所以任何的加行位就是必須要有這個基礎。師父跟大家(講)什麼叫加行,就好比已經修了,增加你修行的能量。你今天已經是一個修行人了,如果我今天是修行人了,我再出去做善事;我今天已經是個修行人了,我再去幫助別人,我再去參禪,再去念經,許願,是不是加行了,增加你的行為。相當於一個工廠裡邊,你已經很好了,那麼你增加多幾個品種的生產。你本來這個工廠裡是做毛料的,那麼你現在的確良你也做,毛紡織的其他的布料你也做,那就加行。就是說在這個原來工廠裡的基礎上,你再加行,叫加行位。
很多人參禪,坐在那裡半天,腦子裡全是雜念;有的人打坐打了半天,有的人學佛講出來道理一套套的。你連智慧都沒有,你連智慧德能都不夠,你連自己的道德水準都不夠,你怎麼能夠修出佛道。所以要加行是第二步,所以在佛經裡邊講的真的是非常重要,我們修行,實際上是經過兩個大阿僧祇劫,多生多世修來的。也就是說當你今天擁有這樣的修行,你可能修行,你今世能夠一世修成的話,你不知道累世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阿僧祇劫什麼意思?就是不可計數的,無始劫以來很多很多很多的,就沒有數字可以計算的,叫阿僧祇劫,多生多世的。所以為什麼你們很多人的前世這麼複雜,修了多少世多少世,你才能最後修出這個果位出來。剛剛講到加行,到了後面就見道位,“見”就是看見的見,“道“就是得道的道,佛道的道。所以見道你才能悟道,見道位。所以禪宗裡邊,在《六祖壇經》裡邊講到,五祖當時就告訴六祖:“不見本性,修法無益”。你今天修心見不到你的本性,你修各種各樣的法對你有什麼幫助,這就是見道位。因為你見到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你真正內心已經找到了,你阿摩羅識的最後內心的悟道。
見道位以後才是修道位,你見道了你才能修道。修道悟性起了,你才能開始從初地菩薩,到二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這麼修上去,那麼就是修道位。就是一道一道地就這麼上去,其實就是品位。最後成佛就是第五步,修行的第五步,叫究竟位。究竟位就是修到無上正等正覺,達到究竟了,究竟圓滿了,到底了。因為它本身沒有到底的,所以這個修行的五個方法,你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多少世,多少世,多少世,不知道多少世,無可計量的多少世,你才能成為佛。所以你說說看,一個人要成佛多難。所以一個普通的人,為什麼我們叫他凡夫?因為凡夫就是凡人,俗夫。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成佛道路,你要經過這五個程序,才能最後修成佛。因為你見道以後修道,你修道以後才能究竟位,達到究竟。所以《六祖壇經》上也曾經提出: “不明自心,不見本性,修法無益”,也就是告訴我們,你連自己的心都找不到,看不到自己的本性,你見不到自己的本性,你再怎麼修法也沒有益處的。見道以後你才能修道,所以師父跟你們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在佛學界當中,有很多人都有爭議,就是為了爭論關於佛學的問題。因為世界上修行人很多,很多人說我不明自性,我為什麼不能修心。其實在禪宗門下有三個這方面的觀點:一種說悟後起修,開悟了之後你才開始修行,明白了再修。修道以後才能修行,也就是說你修道了之後,你才能開始修你的行,修心修行。還有一種說法是先修後悟,你先修,後來就開悟。又有一種說法是,修道跟見道同時並進。所以在佛法界對這個問題,一直大家有爭論的。所以在佛經上說: “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不管哪個方面,你要同時並進。所以現在末法時期,不是說你先把自己修好了,再去救別人。等到你修好的話,很多人就等不到你救了,你要有多少能力就去救多少人。一邊在救別人的當中,你先修道,再修自己的行。所以不管怎麼樣,你見道也好,修道也好,你不要去想這些,你的心裡就沒有計較的心。就是心中有佛性的平衡,你就能修成大道,所以大菩薩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時時刻刻,先把自己兩個資本修好,這個資糧位一定要修好。要有福報,一個是福德的資糧,另一個是智慧的資糧。能夠懂得這些資糧,你才有資格去學佛修心,這是必須的。而當你修到一定的時候,你的福德和福報的資糧,和你自己的智慧資糧都會擁有的。然後你就會慢慢地去幫助別人,這叫自度度人。有些人,沒有福報的人,經常你叫他修心,他就說:哎呀,我沒時間,我沒時間修心,我忙,我要養家糊口。等到哪一天你真的想退休了,想好好修的時候,可能你的壽命也不讓你再修了。你的業障,你自己所造的因果,可能會給你起到一定的果報。所以師父跟大家講,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資糧道,智慧道,好好地學好。要有真的智慧,真的智慧就是捨。慢慢地就會懂得,越來越懂得。有了資本之後你才能修各種各樣的,比方說打坐,然後念經,許願 ,放生。有的人整天放生,他以後也能成佛,因為他太慈悲了。有的人整天地就許願,他每個願力他都能夠達到,他這個人就是願行菩薩。他也能成功,大願,對不對。你看我們地藏王菩薩,大願菩薩。所以念佛修心,修戒定慧等等一切,你首先要加行位。
首先要在於你要有資糧道,所以加行了之後你就見道位。就是你真正地,因為你的根基好,然後你修心,念經,放生,你就慢慢見到空性。其實,“空”不是一句話空,因為有境界的。很多人放得下,不一定空;很多人空了,不一定放得下。因為你空多少時間,要一直空下去的,你才能見道位。所以見道了之後,你就開始修道位,所以很多現在說的,你這個人做事情到位不到位,其實就是這個道,這個位。我們現在人說“到”,到達的“到”,實際上就是你修道的道位。如果你一輩子修到最後,你沒有修道位,你空性也會失去。你暫時理解的空性,你就白修了。所以佛法說: 不見空性,修法無益。你修到後來,你要徹悟,你就是見到空性,你才能修法有益。大家都知道六祖,他也不看經教的經文的,因為六祖是古佛再來。你看,所以他講的一切,都是讓我們明心見性,開悟的。所以大家知道修道位,修到菩薩的道,最後就是究竟位才能成佛。所以希望大家要明白,我們修心,基礎最重要。如果你連小毛病都不願意改,你連撒謊、妄語、綺語、兩舌,很多的小毛病你都改不了,你不要說你能修成,因為你說自己修成也是妄語。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努力,改變自己從自我的修心開始。好好地掌握兩個資糧道,非常地嚴格地去遵守這兩個資糧道,你將被眾生所莊嚴,你也就會成為人間的菩薩。
好, 今天師父最後給大家說一個小的故事,都是佛陀當年在的。佛陀與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來到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大家都很熟悉,師父經常跟大家講的,當時跟隨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到孤獨園。當時有一位尊者,尊者就是富人,有地位的,我們都稱為他是尊者。他擁有了無量的金銀珠寶,萬貫家財。他雖然非常地富有,但是非常地吝嗇,猶不知足,也就是不會知足的。他不僅不供養侍奉他的父母,連妻子、奴僕也是跟著他吃不飽穿不暖。他更加不與自己的親屬朋友往來,就是為了怕別人問他借錢、借貸財物。這個尊者命終之後,沒有子女繼承家業,所以當時所有的家產都歸國家所有。
比丘將這件事情告訴了佛陀,佛陀就告訴了諸比丘,就是告訴所有的法師,和尚。這位尊者,佛陀說,這位尊者不僅今生慳吝,就是吝嗇,不行布施,因為他過去生也是如此。佛陀很喜歡講因果,我們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我們也喜歡,繼續喜歡聽佛陀當年講的那些故事。佛陀說,過去在大香山有一種蓽茇樹,這些蓽茇樹樹上住了一隻鳥,這隻鳥的名字叫我所鳥。“我所鳥”的意思就是應該屬於我所有的,叫我所鳥。蓽茇樹的果實非常好,有食療的效用。就是這個裡邊有點像中藥成分一樣,吃了蓽茇樹上面的果實,大家很多的病就好了。比方說對肺、對腎臟、對支氣管,都有幫助。結果果子成熟的時候,有很多人上山就去採果實。這個我所鳥,牠整天在這個樹上,牠覺得這個樹是牠的,你們怎麼可以跑到我們家裡來,採我的樹。牠就猛力地喊:“這些果子是我所有的,你們不可以來摘”。這鳥就叫:“我的果實,我的家裡的東西,你們怎麼都可以來摘。”結果你們都知道的,這人怎麼會去理牠的叫喊。大家摘著果子,不停地拿、索取。這個我所鳥一再地叫喊:“不要拿我的東西,你們趕快停止,不要拿我的東西,你們趕快停止”。別人照樣拿,任憑牠怎麼憂愁地叫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停下手邊的動作。果子一顆顆被摘下來,我所鳥不斷地哀號:“我家裡的東西全被人家拿光了”。牠的悲泣聲越來越小,叫到後來力竭身亡,這鳥就死了。因為後幾世,由於他曾經在幾世當中布施,所以他的今生又擁有了財富。但是他累世的,記在他八識田中的這種吝嗇,令今世這位尊者又開始了慳吝,又來開始貪了。
佛陀就告訴比丘們:比丘們,當時的我所鳥就是現在這位貪吝尊者。當時那個鳥就是貪得不得了的這個尊者。佛陀繼續說:所以大眾當修布施,割愛去貪,內心恆常,保持清淨無垢。比丘聽佛所說,個個歡喜,依教奉行。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擁有的東西,有什麼東西永遠是你的。也就是你可以在這個樹上,但是它不屬於你的。就算擁有的東西,也會時間長就會壞掉。所以在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皆生滅無常。你們想一想,哪樣東西是你們可以永久擁有的,都是無常態的。就是連和你們每一天朝夕相處,不離你們的色身,你看你們到哪裡,色身是不是要跟著你們走;你們走到哪裡,你們身上這塊肉體,是不是跟著你們一起跑,到了最後也有敗壞之日。短暫的生命過程當中,何不把握修善因緣。好好地要懂得,不管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情,要與人分享,懂得慢慢地分享,你就會得到分享當中的喜悅。所以佛法也是靠分享,我們做人也是,有好的東西大家一起吃,你會更開心。
佛法大家一起學,精進大家一起來。每一天活在佛法當中,一個意念,一個思維,一句話,一個行為,離不開佛,你一定早晚成佛。所以師父今天跟你們講,你在人間學佛,你以後會成佛。就像我們現在人一樣,你在人間,你現在學畫畫,你以後可能會成為畫家;你今天在人間好好地燒菜,你可能會成為一個著名的廚師;你天天在設計房子,你可能會成為一個很有名的設計師
網路講座 視頻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