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講述
行願 這個行字,實際上講的就是真見地,也就是說你的真正地理解佛法的見地,就是我們說見解一樣,你行不到 見地都沒有用,你今天理解佛法,你要真正地去實行的,你說你這個人嘴巴什麼都能講,佛法的東西都懂,但是你沒有一點像佛法,你沒有去做佛法的事情,所以要做到這個,我們說行 你才能談到真正的慈悲心,因為慈悲就是無我,所以一個人能夠慈悲別人了,感到別人需要幫助 感到別人很可憐,感到別人非常需要你的幫助的時候,你就是無我了,因為你想到別人了,所以我們講慈悲,不是一個情 而是一個智慧,你今天能夠慈悲別人,不是說 他跟我感情好 我要幫助他,而是因為你有智慧,他是眾生 我有功德,我要去行願,去幫助他解脫,所以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慧,般若也是慈悲,所以觀世音菩薩的般若智慧,大智大慧就是大慈大悲,因為祂慈悲 所以祂會無我,你才能真慈悲,而我們有些人在人間,經常說 我要慈悲你,你只要想到 我要慈悲你,你就落於下乘了 也就是小乘,不是你去慈悲別人,而是你自己的本願,而是你自己的行願,而是你發自內心的那種菩薩的般若心,來讓你慈悲別人,這就是高尚了,就像父母愛兒女那種,他不叫慈悲 叫仁慈,母愛 它不要代價,母親對孩子好不要代價,但是它是人道的父母的感受的這種愛,它裡邊有情的,有情 裡邊就會帶有我相,所以叫我情我願,所以叫情願 我情願,所以很多人講話裡邊,我情願怎麼樣怎麼樣,你有情了,你產生的這個願力,就是人間的感情和願力,這個我愛出發。
菩薩的慈悲不是我情願,那是一種智慧,那是一種無我愛而愛的東西,非我非非我的愛,又像是你又不是你,你說完全不是你發出來的愛,因為在你的心中,你說在你的心中,那麼阿摩羅識第九意識的菩薩的慈愛,是你的嗎,又不是我的,所以非愛非非愛 非我非非我,這就是我們說,你對學佛 對自己的境界,變得越來越嚴格了,所以我們講 行願和行門都非常重要,行門就等於,我們找的一個方向去行自己的願,那麼如果一個人隨時在靜定當中,安靜和安定當中,你要檢點自己,經常要檢點自己,要經常知道 什麼是修行人,你要想做什麼樣的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你是永遠觀照自己的人,你靠別人盯住你 你就不叫觀自了,你只有自己觀察自己的行為,做得對不對,就是觀察自己行為,在不在你的本性當中,觀自在,所以隨時檢查自己的心理的行為,和你的思維,不斷掉糾正自己的思想,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動不動腦子想,我這樣是不是違背了菩薩的教誨,我這樣是不是不像一個菩薩,所以不要認為,有一個方法 在這個世界上修心,我用一個什麼方法 我打坐多少天,所以很多人經常問我,師父 我念多少遍經,這個事情就會好了,師父告訴你們真話,念到你無我了 這個事情就好了,念到你已經自然地念了,這個事情就好了,沒有一個事情說,哦 我吃多少藥之後,你這個病就會好了,沒有的,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每個人身體的素質不一樣,每個人承受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能量,也不一樣,所以有些人說,我打打坐 就會好了,我打三年坐 十年坐,你不管打多少年坐,你打通什麼經絡 念個什麼咒語,你沒有到行門,你沒有理解這個世界,你沒有對佛法真正地放下,你怎麼能解脫,你怎麼能夠變成無我,所以很多人經常說,看看這個人 修得很好,我也要這樣,對不對,那麼慢慢地打打坐,慢慢地 我要打通經絡,慢慢地 我有學了很多佛法,拿出去講講這個 講講那個,你慢慢地就變成神經兮兮了,一會兒講 哎喲 菩薩來了,一會兒馬上說,哎呀 這個事情,哎呀 怎麼樣怎麼樣,哎呀 我有靈感。
師父告訴你們 你們要記住,有多少學佛的人,他們學到後來為什麼精神不正常啊,因為他們整天以為自己是菩薩,整天想做菩薩,他又沒有這個根基,又沒有好好地行門,又沒有證悟,所以最後靈性上身了,因為靈性就是,你喜歡什麼他就給你什麼,然後你就接受了他,當你一接受他 你就跟他一樣了,舉個簡單例子,為什麼騙子能夠老得手,因為騙子知道你想幹什麼,他就告訴你,你只要這樣,保證能夠滿足你的要求,所以你就會上當,你想賺錢 他就跟你說,你把這點本錢拿出來之後,我可以幫你賺更多的錢,最後你這個錢就虧掉了,所以你就污染了,所以你到慢慢地時間長了,你就不正常了 腦子就不正常了,所以很多人就神經兮兮的,整天說人家 你有病啊,那個人有病啊,你去看好了,經常說人家有病的人,身上一定有毛病,師父跟很多我們弟子開示的時候,我經常說,你們現在共修多講自己毛病,不要去講別人的毛病,因為你們自己自度還沒度好,你怎麼去度別人啊,因為你講別人毛病,你一定有毛病的,否則你怎麼講得出人家毛病,就是你的毛病,所以要嚴格地自我修行,嚴格地反省自己 檢查自己,觀照自己的修為,你才能脫離,你以為你坐在那裡打打坐,念念經 放放生,你以為就能成功啊,不能啊,要有悟性的 要覺悟,所以“佛”字在梵文當中就是個覺者,我們並不是靠著禪坐,也不是靠著放生 許願 念經,那是全部合在一起的,再根據你自己的精進 忍辱,禪定 般若智慧,它全部六波羅蜜集中在一起,你才能成功的,就像一個人五官一樣,你說你單單有眼睛你能生活嗎,你鼻子聞不到味道,你嘴巴不能講話怎麼辦,你單單會講 你眼睛看不見行嗎,師父曾經聽過一個相聲,說五官打架,五個兄弟大家相互不買帳,他們以為,耳朵說,我聽不見 你們能幹什麼事情,眼睛說,好了 我眼睛給你們看不見,你聽得見也沒用,嘴巴說 我不吃飯你們就得餓死,我不說話沒人會理解你,吵得不得了,只有鼻子不講話,那四個兄弟就問鼻子,你為什麼不講話啊,你講幾句給我聽聽好嗎,鼻子就說了,其實你們講了這麼多都沒有用,我最重要,因為我鼻子一不通氣你們全部死掉。
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修行也是這樣,靠著大家的努力,靠著你身上所有的佛性,你的因素 你學佛的基礎 等等一切,你才能成就你的功德寶山,很多人念了半天 學了半天,他功德沒有成寶山,我們很多人,就是要有一種慈悲的心,而且這種慈悲修到一定的程度,要上報四重恩 要下濟三途苦,大家知道三途苦,都知道了 對不對,上報四重恩就是讓我們知道,每天提醒我們要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要檢查自己,你今天慈悲了嗎,你上報四重恩了嗎,你看看看,你們四重恩,佛的恩你們報了嗎,父母 師長的恩你們報了嗎,國土的恩你們報了嗎,眾生的恩情你們報了嗎,你們生出來,醫生給你們接生就是眾生恩,很多人說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你活在世界上,不可能一個人能夠成長的,靠的是眾生對你的幫助,你才能成長的,你一個人就是做出成績,也是大家一起的,所以為什麼每位菩薩每位佛,他的成功都靠著很多很多的眾生,還有護法神,龍天護法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懂得,活一天就要感恩別人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和事物,還有很多的幫助給我們,所以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都在講行願,一個人不“行”行嗎,一個人沒有願力行嗎,六度萬行 三十七道品,我曾經給法師都上過課,那些學佛的基本都是在這些地方,所以了解三世因果 懂得六道輪迴,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從心理行為上慢慢地改進自己,漸漸地你就會,見地自然就會越來越進步,就是你對事物的理解 對佛法的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證悟才能證果,每一個人心理的行為的改變,學佛之後很多人改變了,比方說打坐 念經 放生 許願,他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就會隨之進步一天,你只要有這個願力 我要改變,你每天就在改變當中了。
怎麼樣能夠定得下來,怎麼樣從心行上去追求去修心,如果你表面上打打坐,念念經 放放生,一路上去放生 一路上嘻嘻哈哈的,不懂得念經,你今天可能一車的放生只是個形式,而沒有改變你,所以很多人打坐坐在那裡半天,坐到腳都麻了,智慧還沒開 天靈也打不開,所以要檢查自己的靈魂和精神,比你任何的一些理解,比方說你今天做某一件事情想開悟,那是不一樣的境界,所以師父今天跟大家講重點,就是見地 修證 行願 三大綱要,這個綱就是行願是最重要的,你今天願力來了 你要去行,師父相信你們在座的各位,全部都有願力吧,你們曾經跪在菩薩面前全部許過願吧,“行”了嗎,所以要行願,你行到了 你的見地才會圓滿,因為你去行了,你才會懂得這個真正的見地就是見解,所以你的修證才會得到證果。
在古時候很多人證果的很多,能夠得到證果的,全部都是因為他們的行願,所以希望大家學佛人好好地去行,在行上下功夫,你就離出離六道越來越接近了,好 最後跟大家講個故事,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當中,有一位父親非常辛苦,他獨立撫養著一對兄弟,沒想到這對兄弟感情非常不好,從小打打鬧鬧 誰也不讓誰,一直像冤結很深一樣,他的父親告誡哥哥要慈愛自己的弟弟,哥哥就會頂嘴說 你看你多偏心,專疼愛小兒子 不喜歡我,父親只好轉而教育弟弟,孩子 你要尊重長兄,沒想到這個弟弟瞋心大起,跟他爸爸說 你不明是非,是哥哥霸道 有錯在先,就這樣,哥哥怪弟弟不懂事情,弟弟怨哥哥不講道理,兩個人都讓父親傷透了腦筋,也傷透了心,日子一天天過去,這兩個兄弟一天天在長大,天天搶玩具 爭對錯,長大之後爭田產 分家業,年邁的父親自己動不了,知道也勸不了管不了,只能在邊上默默地流淚,祈求奇蹟能夠出現,能不能有一個善知識,來教化這兩個頑固不化的孩子,這一天 一位好心的鄰居勸道,哎 你們兄弟兩人,再這樣吵下去也不是辦法,乾脆到國王那裡,請國王給你們評評理吧,於是兩個兄弟滿臉怨恨,為了不讓對方先聲奪人,也就是惡人先告狀,儘管烈日當頭,他們使盡了全力,連走帶跑地跑到皇宮去,兄弟倆沿途為了誰對誰錯,一邊往皇宮走的時候,一邊相互對罵 爭吵不休,就在兩個人氣喘吁吁,口乾舌燥的當下。
正好佛陀迎面而來,他們看到佛陀面貌莊嚴,徐步安詳的沙門,他們因為不認識佛陀,頓時 哎呀 很莊嚴,肅然起敬,兩個人停止了爭吵,一看見佛陀臉上身上散發出的威德,把他們所攝受,於是不約而同地跑到前面去,問訊和禮拜,他們還問佛陀的稱號,就是 我告訴你們,有莊嚴的法師受人膜拜和尊敬,佛陀微笑著看著兩個因緣甚深的兩人,因為佛陀一看見他們兩個兄弟,就知道他們兩個人的因果,他以柔軟悅耳的聲音 善巧的比喻,為他們當場就說了瞋心的過患,就是說你們兩個人這麼恨,以後會有產生什麼什麼不好,佛陀就直接教育他們,跟他們講,如果你們倆人放縱心中的貪婪,和你們的瞋心 瞋恚,你們兩個人心中,猶如有兩條毒蛇和惡獸,在自己的心中被惡毒的汁液,就是這種毒蛇的液體所腐蝕,你們不但內心的功德將會消失,而且還會被毒蛇的毒液所侵害,佛陀繼而又為他們開演了種種的妙法,你看看佛陀多偉大,看見兩個小孩子 小青年,佛陀停下來 在路上就給他們開示,所以我們要學佛陀的偉大,兄弟倆人一直聽佛陀講,講得兩個人愣住了,講講 講講 哎 有道理,智慧開啟 煩惱消除,當下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很多人聽師父講故事的時候經常想,哎 古時候的人,怎麼這麼容易證得阿羅漢果位,須陀洹果位,他們怎麼這麼容易得到果位的,古時候的人還是比較簡單,古時候的人,他們腦子不像現代人這麼地複雜,這麼地奸,所以一旦想通了 很容易得到果位,而看看我們現代人,你就是跟他說佛法 他都不相信,你就是跟他說正法 他也不相信,你說什麼 他都不相信,他能得到什麼果位,他只能得到水果的果位,所以這兩個兄弟回到家之後,虔誠地向父親懺悔,並且說出自己得道的因緣,其實得道就是完全徹悟了,我明白了,年老的父親聽了之後,歡喜得掉眼淚,心中的擔子終於卸下。
然後過了不久 老父親命終捨報,就是走了 爸爸也過世了,爸爸過世之後,因為這個爸爸聽了兩個孩子這麼好,他感恩 感恩佛陀,他一感恩,他這種法喜的感恩的善念,就往天上走,所以我跟你們說,走的時候那種感恩心很重要,生到天上,而不是像你們現在,別人引你們到佛法了,還要左一個不滿意 右一個不滿意,要感恩,所以他的善念就生到天上,他為了感恩佛陀的恩澤,他來到佛前 頂禮供養,佛陀在天上為其說法,當下即證得須陀洹果,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人都是有因果的,你們不懂因果並不是代表就沒有因果,人跟人的吵鬧 忌妒 煩惱,都是有因有果的,所以眾生所結的善緣 惡緣 深淺,都是你上輩子的,所以要把它融入佛之大海當中,能夠海納百川,擁有寬闊的胸懷就能善解人意,就能理解別人,放下自己內心的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