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講述
我們各位佛友,大家好,今天師父繼續跟大家講《白話佛法》。《白話佛法》讓我們明心見性,讓我們能夠理解深奧的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今天師父繼續跟大家講,怎麼樣把佛法用在你的生活中,讓自己心裡的煩惱能夠得到解脫。佛言佛語,有些話是非常具有哲學哲理的。佛法人生,經常說心念決定你的言行,就是你心中的念頭會決定著你的語言和你的行為。一個人的語言講出來,一定是心裡想過的;一個人的行為做出來,一定是想過的;有這個意念,才會有語言和行為出來。所以一個人未來想擁有怎麼樣的人生,取決於現在的起心動念。如果你現在的念頭是好的,那麼你的人生就轉危為安;如果你現在的念頭經常是瞋恨、愚癡,或者嫉妒,或者煩惱,那麼你今後的念頭就指導著你的語言和行為,讓你變得更加愚癡和煩惱。很多人一生煩惱,很可憐,就是因為他的起心動念不正,讓他今後的行為受阻礙,語言出來出言不遜。
一個人要活出自我,也就是說,活著的人要離開自我。不要整天一開口就是“我”: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我受痛苦了,我煩惱了,憑什麼我來受苦,等等。你如果能夠離開我相,你自然就不會去和別人攀比。因為沒有“我”了,你跟別人比什麼?你就不會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因為你沒有我相了。就是太在意了,“他在我面前這麼講?他這不是有意講我嗎?”你這個“我”字在,你就會在意別人對你的一些講法。明明這個人根本不是講你,你會拉到你身邊來,“你不講我講誰啊?”這是人離不開我相。如果你能離開“我”,你慢慢地會變得樂觀,人也會變得坦蕩,你的生命就會變得單純。我問你們,一個小朋友純潔吧?單純吧?他沒有我相,什麼事情他都無所謂,所以他活得很自在。
其實想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天晚上,可能都是對我們的一個人生考驗,可能都是一次死亡。黎明就是一次重生,所以過去有很多人,經常在早上醒過來,第一句話就是“感謝菩薩,我還活著,謝謝菩薩的慈悲。”不要再去為每一天歡喜和悲傷的人生糾結自己的內心。
人要真正地懂得,人生最好的回報,就是能夠放下煩惱、解脫痛苦,不要讓自己束縛在欲望中。很多人因為“我還要這個,我還要那個”,永遠地在欲望當中。還有的人,師父說他:“你不要這樣,你欲望太強。”他說:“我不是欲望,這是我的理想。”實際上,理想和欲望不能混為一談的。欲望是無盡頭的,是對物質的那些擁有;理想是你對精神上的一種充裕,精神上想得到一些滿足,那應該說是一種理想。所以,當你在人間佔有的東西越多,你慢慢地就會被這些所擁有的財、物、名、利所束縛。因為你再多,它也會離你而去:名守不住,財物守不住,一切都會離去。把這些名利攥得再緊,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
我們要學會選擇。選擇什麼呢?填補心靈空虛,意思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對心靈改變的機會。怎麼樣來改變你的心靈?把“我”字變成大家,把自己的“小我”變成一個“大我”。比方說,你說“我吃虧了”,你就說“我們大家吃虧了”,“我賺便宜了”應該說“大家賺便宜了”,那你就把我相慢慢地消除掉,你心靈就不會空虛,不是為自己活著。因為為自己活著的人,就天天斤斤計較。所以我們說“莫計人生小帳”,一個人一生有多少小小的帳?左一筆、右一筆的。要學會放棄,放棄誘惑。放棄誘惑的人會擁有新的機遇;抓住誘惑不放,你慢慢地會負重,必至步履艱難。負重就是你不肯放下,背在身上時間長了,你走路都會覺得很艱難。
我們做人“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跟大家解釋一下:沒有事情,但是心中要念經,要想著眾生,你就不會覺得頹廢,不會覺得沒勁、沒意思;“有事心不亂”,不管碰到什麼事情了,心不要亂,慢慢地一件一件做,一件一件把它做好;“大事心不畏”,做大事情的時候,心不要畏懼,不要害怕;大事也要做,小事也要做,大事也能把它做好,小事心不要輕慢它,也要把它做好,叫“小事心不慢”。
想通的人,人生悲歡離合、甜酸苦辣,都是在於你的心,從心開始。酸也是你的心酸,苦也是心苦,甜也是心甜,辣也是心裡覺得辣辣的,甜酸苦辣都是你的心造成的。所以心態要好,有什麼過不去的大坎兒?人生走到今天,身在紅塵之中,你只要以善為本就可以了。
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去做了,我好像又沒去做過一樣;做了就做了,沒做就沒做;做了又像沒做一樣,沒做又像做了一樣。心無罣礙,你心自然就趨於平和寧靜,就如開放的蓮花一樣,自然從容,它不為誰開,也不為誰落。所以學佛的人、想得開的人,他一切隨緣——該我的就是我的,不該我的就不是我的。該擁有的就是你的;不該擁有的,會給你帶來災禍。
所以人生的道路並不是只有一條,很多人的絕望,就是因為這條路他覺得沒路可走了,他才選擇了絕境。我們人生,學佛人必須遠離悲苦,這些悲苦都是給我們的一種考驗,有的時候很快過去了,有的時候過去得比較慢,但是一切都會過去。有的時候,平坦的路都是比較擁擠,學佛的路有很多的法門,大家擠在一起。要想一想,我們不管碰到什麼事情,選擇好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因為只要心有勇,行之力,就是心裡要有勇敢,行為要有力量,思維要擁有智慧,永遠矢志不移,你一定能成功。
很多人沒有緣分,會錯失很多的事情,這是人生的常態,沒有緣分就沒緣分了,錯失了也沒有辦法,不要有太多的悔恨和痛苦。當我們走了很遠的時候,再回頭望望,那些過去的人與事情,早已消失在你的記憶當中。真正的人生,是在你真正不懂的時候,它是很美好的;當你一旦懂事了,進入了人我是非當中,你的生活變得非常地煩惱和憂傷,因為你感受到的不是那種純潔,而是那種人間的紅塵中的爾虞我詐。所以希望大家要改變命運,不是靠機遇,靠你的心態。心態好的人,萬事都能變得好;心態不好的人,什麼事情,就算一件好事,你也會得不到一顆安寧的心靈,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懂這些道理。
過去我們人生講“三十而立”,一個人三十歲了,你應該自己能夠獨立了。學佛人應該立什麼?過去講“立生、立業、立家”。我們應該立志,好好地離苦得樂,學佛學法。
人家說“四十不惑”,不惑之年,大家知道什麼叫“不惑”嗎?不迷惑了,明白了。那你明白了什麼?一般的人明白了社會,明白了自己,明白了人跟人這麼複雜,而我們學佛的人“四十不惑”,應該不迷惑被人間的欲望所纏繞,大膽地走出煩惱,不貪、不瞋、不恨。
過去講“五十知天命”,你知道什麼叫“天命”嗎?實際上,用現代話講,我知道了人生命運軌跡就是生孩子、結婚、找工作、賺錢啊……給自己人生定個位。“哎呀,我這個事情做錯了”“哎呀,我那個事情做錯了”,你知什麼天命啊?你應該知道:五十了,趕快修行了,趕快幫助別人了。因為留給你幫助別人的時間不多,留給自己改變自己心態的時間也不多,留給你懺悔念禮佛大懺悔文的時間都不多了,這才叫“五十知天命”。
過去講“六十耳順”,看透了,看透人生生命了,名利帶不走的,生命很短暫,“我想通了,我六十了,做也做不動了,我也不會再為那些錢去痛苦、去煎熬了”,你明白了什麼?你六十了,你應該知道,可能要換一個景點去旅遊了,趕緊要讓自己找好下一個旅遊點,那麼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就是我們回到觀世音菩薩母親的身邊。那麼應該怎麼做呢?就是應該念經、許願、放生,多做功德,幫助別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如果你們今天還在作惡,你怎麼樣能夠成為一個好人呢?要放下自己。
七十,過去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因為過去的人,活得並不像現在人這麼長的,有的熱的地方人活得很短。那麼“七十從心所欲”,怎麼樣去做呢?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實際上,學佛人到了七十,就應該知道好好地修身養性了,好好地念經,好好地理解佛法。但是我們很多人一生還在追求,到了七十了,還在追求一些名利,那麼你只能在紅塵路上更顯得孤獨。因為你所走的路,人生的路,有的是通向渡口,沒有船;有的是通向荒漠,沒有駱駝。我們人生走到哪一站算哪一站,沒有目標,你就會失去了你的前進方向。
人為什麼苦?因為人跟人心裡的距離在越拉越開。因為不能夠想同一個事情,不能夠與日月同眠,不懂得怎麼樣能夠珍惜彼此之間的緣分,所以人就會形成不能讓自己一生得到圓滿的結果。所以佛說,生出來很苦;老了想吃什麼東西吃不動了,很苦,走路,想去玩了,玩不動了,苦;病了最苦;死了更苦。還有,愛別離,喜歡的人你離開他了,這種苦啊!還有,怨長久,就是怨氣啊,不願意看見的人,你天天得看到他,你又很討厭他。還有,求不得苦,天天想把這個事情求到身邊,求不得也是很苦。還有,放不下苦,天天掛在心中,放不下,很痛苦。
所以佛說“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你的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相也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天天動心,你的相就在動,你動善心,你的善相出來;你動惡心,你的惡相出來。很多人說你是壞人,你就會惡形惡狀。
學佛的人,要懂得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才會不變。你對人家還是這麼好,別人還是對你這麼好。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什麼意思?坐在那裡也有智慧,站起來做事情也有智慧,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你的禪定,都是你心中有這個世界,有這個道場。你每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你就像佛一樣地在做,就是“一葉一如來”。有一個詩人講“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什麼意思?春天來了,花自然就盛開了,很漂亮;秋天到了,葉就飄散了,花的葉就飄零了。“無窮般若心自在”,葉子,樹葉,春天秋天都會變,而我們無窮的智慧,你的心——智慧的心,永遠是自在的,永遠是這樣的,不會變的。希望大家“語默動靜體自然”,語言要默,就是少一點;動,就是行為要安靜,你的整個身體、整個的人生就會自然。不要看見一件事情就心動,不要看見一件事情就來不及地怎麼樣做,你就慢慢地被人家發現,你這個人坐不定、站不住,就是靜不下來。
其實人生日復一日,我們放下了很多,有的不想放的也放下了。師父跟你們說《白話佛法》,你一生千方百計想得到的很多東西,你精打細算,最後失去了。你一生當中求不得,你拼命地煩惱,想去把它得到,最後失去了。你一生當中斤斤計較,你沒有得到任何,你只是結怨結得越來越多。你貪這個、要這個,什麼都要,你的貪心不滅,你造了多少的孽啊?你把別人手上的東西拿過來,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藏起來,慢慢地你在人生覺得享受了很多,但是臨終的時候你又能帶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