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講述

為什麼法師他以身示表,他給人家帶來的是莊嚴,他到哪裡 別人就會講話輕一點,就會顯示出自己的莊嚴相,就不會在法師面前亂講笑話,這就是一種感染力,情緒的感染力它有時候會增強,怎麼增強的,因為很多高僧大德的演說,他們也是用真實的感情才能感染別人,很多高僧大德,他們的演說為什麼能夠說得好,他並不是靠一種技巧,而是他靠一種內心的實在的那種情感,他著急啊,他希望大家都學佛,他知道佛法好,念經能夠讓別人改變,這種真能量和正能量都能夠感染別人,所以真正的,當我們遇到難過的事情的時候,怕身邊的人擔心,或是出於其他的顧慮,那個時候我們不會用真誠的心出來,會假裝很開心,哎呀我家裡事情不要給他知道,知道很難為情,假裝很開心,哎呀 沒有啊 很好啊,你這種虛假的情緒,你就不會傳染給別人,因為別人知道,因為別人不會因為你說幾句話,就相信你,你就不能把正能量傳達給他。

所以師父叫你們度人的時候,經常要記住,跟別人說真話,用自己內心真實的體會去感染別人,傳達自己對佛的真心的感恩,所以有的人虛情假意,並不會讓對方感到真正的愉悅,很開心,不可能的,你跟他講假話,哎呀 你真好,哎呀 我一看你越活越年輕,你怎麼這麼年輕,他知道 我不年輕了,不是說“你年輕” 我就年輕的,因為你說的是假話,不能感染他的,只有真話,你看有些人講話,哎喲 你看看我們都老了,哎呀 你也老了 我也老了,但是我們的精神很好 我們學佛啊,你看 感染力來了吧,對不對,所以除非你自己發自內心地,真正地開心和歡喜,否則對於激活他人的情緒毫無意義,你看很多演說家,他在演說的時候,他講了半天 人家打瞌睡,為什麼,他講的都是自己要講的,而不是別人要聽的,一個好的度人的人,大慈大悲 能夠弘揚佛法的人,他講的不是自己,他講的是別人的心聲,因為他心中充滿著眾生,而不是充滿著自己的自私心,要我把這件事情推銷出去,我把這件事情要說明白,而是他想到別人會有什麼想法,應該 別人眾生他們希望得到什麼,他才說什麼,這樣才能激活別人的情緒,所以在心理學上講,如果你確實遇到了煩惱的事情,你還不如直接地,將負面的感情把它說清楚,就直接跟別人講,哎呀 我今天碰到煩惱了,我很不開心,別人還能幫助你,如果你強顏歡笑 還笑嘻嘻的,其實心中很苦,還要跟別人 跟自己的親戚和朋友說,哎呀 我真的很好,雖然這件事情發生了,其實我也很想得開 我怎麼怎麼,別人不會因為你說,臨時感受的那種虛假的歡樂,給他帶來任何一點點快樂,

所以師父告訴你們,學佛人有的時候要學會,用自己的心去體驗和體會別人,那你會獲得無上的智慧,多行善 你一定會有智慧的,師父叫大家多行善 福報自然增加,你的福怎麼來的,你的福氣怎麼會在你身上的,因為你多行善,你幫助別人 你能吃什麼虧,你多做一點事情 你會損失什麼,你得到的是福報,所以行善再加上修戒定慧,那你就擁有了福的種子,很多人的福氣怎麼來的,一個是行善 一個是能夠守戒,而且能夠定得下來,碰到事情有智慧,你的福的種子種了下去,記住了 種下去福的種子,很快就會增長出來,雖然我們有時候定業很大,大家知道什麼叫定業,就是算命給你算出來的,就叫定業 定數,我們定業很難滅掉,我們在人間很多都是劫數定業,但是菩薩告訴我們,你既然就算有定業,該你死 該你生病 該你倒楣,你照樣可以轉換,因為我們學佛的人有了善念,我們有了善根,我們種下了無量的福的種子,我們會轉惡為善 轉識成智,所以多修十善業 多懺悔,可以轉換定業,一個人就算有業,你也可以轉換,不要害怕,就像一個人就算生病了,你好好地配合治療 你也會好的,所以行善事要想 自己經常要想,我要生起善心,你想轉運嗎,請你生起你的善心,請你生起你的慈悲心,不要去想得太多 眾善奉行,我多幫助別人,菩薩都看得見的,人間雜念不要去想得太多,經常有些人幫別人的時候就在想自己,會不會他的業障到我的身上啊,會不會我幫他背啊,你要救人 你就好好地付出,菩薩會幫助你,你發菩提心,菩薩會更慈悲地加持你的,所以行善也是要用智慧的,很多人一輩子地行善,最後成為一個大善人,他並不能成為菩薩 並沒有功德,因為他沒有加上他的智慧。

所以我們做人也好 學佛也好,第一 要行善,第二 要有念經行願的這個願力,否則的話你會傷及自己,救人要能夠讓自己生出慈悲心,生出慈悲心之後,那麼菩提心也會自然生出,很多人問師父說,師父 菩提心和慈悲心有什麼區別呢,你們告訴師父有區別嗎,一定有,慈悲心 那是菩提心的基礎,一個人要有菩提心,一定必須要有慈悲心,你不慈悲 你哪能發起菩提心呢,有慈悲心 要度眾生,只有成佛才能有能力去度眾生,所以當下你要發起成佛成道的決心,就要先擁有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對菩提心作為動力,才會修戒定慧 六度萬行,最終修成圓滿的佛果,所以在你修成佛的這條路上,充滿著菩提心,因為沒有菩提心的願力,沒有大慈大悲心的基礎,你沒有悲愍一切眾生的願力,你是修不出菩提心的,其實菩提心,我們經常說廣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它裡邊有兩大要素,一個是悲 還有一個是智慧,我們人,菩提心是大慈大悲的大乘佛法的根本。

師父跟大家簡單地講一講,慈悲和智慧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你才能擁有,所以菩提心要為利益眾生而成佛,這句話就包含了慈悲,如果一個人不能利益眾生,他就沒有慈悲心和智慧的兩層含義,所以我們成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楚,我們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僅僅為了自己成佛,我們也不是為了自己的安樂,為別人想就叫慈悲,如果我們離開了眾生,我們就丟捨了悲心,我們就等於捨去了這個佛果,就是沒有智慧,利益眾生就是要想到,我擁有慈悲和智慧去救度一切眾生,讓眾生離苦得樂,我擁有菩提心和慈悲心,我才能得到佛果,我才能學會布施 持戒 安忍,所以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修心要學會修實修,實修就是道場,證悟空性,就是我們非常珍貴的無上菩提心。為什麼我們學佛的人經常說,要證得無上菩提心,其實《金剛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境界就是菩提心,你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利益的,都沒有想法,我不為什麼而我去做,就是一種慈悲心,無緣大慈的慈悲心,無所住與慈悲結合的境界,那就是菩提心,所以《金剛經》裡邊講到這一點,就是讓我們懂得,你要學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學菩提心,如果我們只能無所住而沒有慈悲心,那你可能就是學的小乘的獨覺士,如果你只有慈悲心而不能無所住,那你就是世俗的有為法,所以學佛人要懂得,有目的地去求 有目的地去做,這樣就會跟慈悲離得比較遠,要無所住心 要無緣大慈,要為了眾生而能獻出自己寶貴的時間,包括你的一切,你這樣才有真正的慈悲心,才能成就你心中的菩提心。

師父剛剛跟大家講了,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我們學佛做人多行善,福報自然就增加得快,所以 做善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去歡喜地去做,我們很多人一般地做善事都是,哎呀 我要做點功德了,要非常歡喜,我今天拖地板拖得非常開心,我今天念經念得非常地法喜,我今天聽課,我覺得無上的菩提心在心中,因為我學了更多,我可以救度更多的有緣眾生,只要你把這個思維,大乘佛法的這種慈悲心的思維展開了,你展開得多高多遠,那你就是無量無邊,那你就擁有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功德,一個善事可以成為一個功德,同樣一個人做了一件很大的善事,它也會變成福德,這就是你的境界,用有所住心去做還是無所住心去做,這就是我們人心的最根本的一個基礎,希望大家菩提心自然地生出,不為功德去做,懂得放下 做了就放下,不去斤斤計較人間的煩惱,體悟人生無我的境界,這就是你的學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