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5日講述

有清淨果的人,就能夠戰勝自己的煩惱,我們人的生活的過程。實際上一生,你好不好全是你自己造,生命的好壞,也完全是你人自己造就的,不要去怪別人,不要怪父母親,把我養了這麼好的不好的習慣毛病,也不要去怪朋友,你這樣,死的時候你是左也恨來右也恨,你最後就是恨死的,這就是我們年輕人經常講的,我恨死他了,當你把別人恨死了,你的心就死了,所以很多人對這個人心死,就是恨而造成的,他沒有看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無常的,可以變,所以不要去怪別人,因為我們的心念不好,所以我們的心才會貪戀,因為我們的心中有虛幻,所以我們才看到的事物才會有假象,因為你的貪念 別人才會來騙你,你不貪的人 別人怎麼能騙到你呢,虛幻的假我,讓你整天地在面子當中放不下,想一想 你生出來 你是誰,年輕的時候,我們在學校裡也是很要面子的,現在面子在哪裡,不要造成,自己的命運每一天都在發酵地腐爛,因為每一天想不通會讓你福報銳減的,福報就慢慢沒了。

很多人說,為什麼我小時候算命說福氣很高,為什麼現在沒有這個福氣了,因為你每一天在煩惱在痛苦當中,它不停地在消耗你的福報,因為我們的心從不好到更不好,到越來越不好 到一直不好,這就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惡念開始,如果你的心從不好到好,把惡念慢慢地轉化為善念,由惡轉善 由邪轉正,由迷轉覺 由染轉淨,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個,向上的一個,我們說 精進的一個概念,你腦子裡充滿著每一天向上的精進,覺悟 乾淨 正 正能量,那你就會越來越好,就像有一個人在走路一樣,別人告訴他,這條大路可以通向你要到的目的地,你非要走小路,你走了小路,越走越找不到路 越走越害怕,最後你會找不到路,最後你可能會跌到懸崖裡,因為你不認識這個路,如果有人跟你說,這條大路你只要一直走,你一定會走出去的,你就慢慢地走,哪怕再遠 感覺到它再難 這麼長,那也是一種假象,因為在你心中,創造了一條真正的智慧之路,你先要藉自己的這條智慧之路,來改變自己,我就堅持地這麼走下去,所以一門精進讓自己獲得智慧永遠。

師父經常跟大家講,哪裡錯誤了 我先改,這個地方我錯了 我就改,到了另一個位置上,這個問題上 你又錯了 你也改,你對了 你可以繼續,你由邪轉正了,你由惡念轉善念了,那你慢慢地正念現前,那就在你的意識當中,六識田中 八識和七識田中,都會種上善良的種子,每一天在善良的種子當中走著,享受著豐收的喜悅,那就是我們佛法界經常講的,叫返璞歸真,所以人很需要返璞歸真,我們人愚痴顛倒,那是我們人的本性,但是我們有佛性,去改變我們的愚癡顛倒,由於因緣和福報的差異,有的眾生今生今世就能得到救度,有的眾生來世他才能得到救度,有的眾生,要在很多生生世世的輪迴當中,才能得到救度,這就是你的福報和你的因緣的差異,福報有前世也有今世,因緣也有前世也有今世,看你怎麼用,因為現在很多人不了解佛法,甚至還誹謗佛法,那麼我們學佛人,有的時候自己明理了,我們要去不厭其煩地去幫助他們,盡量不要捨棄他們,有的時候 我們面對他們,有一些交流的機緣,但是這些機緣實際上也就是擦肩而過,他不珍惜 他就失去了,而你沒有去做,你失去一個,發願發心救度別人的一個機會,所以經常要心裡想,願他們將來也能遇到佛法,你這樣的發心在心中,會讓你增加福德和福報的,經常要這麼想,處處要發善心 處處要結善緣,這樣你就將來的惡緣就少,善緣就多,利益眾生的範圍就大就廣。

所以善待眾生,眾生一定也會善待你,你覺得他不好,你整天地去傷害他,眾生也不一定知道,這完全都是心的感應,所以有的時候一句話一個表情,你可以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惡和你的善,你有好的感就會有好的應,你有不好的感就會有不好的應,所以感應感應 是由感而應,自己一定要好好發心,學佛做人不要受到別人的影響,修大乘佛法的人,更應該懂得憐憫 慈悲眾生,這也是一個學佛人需要做到的,所以一個人 我今天要學佛,我就必須正信正念,這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我們的心,有的時候 止於一念的時候,在一念的時候,就是很乾淨的一個念頭,我就學佛 我什麼都不管,你的心性簡單 單純,然後你的人生就不會變得這麼複雜,然而當你的心性天天雜念橫飛,你的生活 你的命運就開始變得複雜,所以用正念善念去想別人,經常去想別人,你心中沒有計較,你已經擁有了慈悲,把別人都往好的地方想,你不會執著,你把別人都往壞的地方想,你會執著著惡,修到一定的時候,你把別人往好的地方想,形成一種自然,那你就是不執著善,所以這叫不思善不思惡,因為我看別人 看到不管是誰,我都把人家作為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你就是不執著於善,所以無善的人也無惡,你就是今天沒有善,但是你也不能作惡,很多人一輩子,他失去了很多的善良,但是他保護好自己,他也不去傷害別人,叫不思善不思惡,也是一種,但是很多人因為他沒有善良,他缺少慈悲,然而只要心中有惡念出來,他控制不住,他不知道這是惡 他很快去做了,因為他會接納所有不對的道理,他會認定這些邪惡的道理是正的,因為他心中沒有善良 沒有正念,所以他就永遠接受不了,別人不同的道理,從心理學上來講,從佛學的哲理上來講,就叫意識的障礙,意識有障礙,所以你看有些人,把別人總是往壞的地方想,他的意識產生了障礙,還有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的地方想,他的意識就沒有障礙,所以我們的心性有的時候很細微,因為我們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去把別人想得很複雜 而不觀自己,就像有的人,你叫他說別人的缺點,說別人的毛病,他可以說成一大堆,你讓他說自己的毛病,他說 我很好 我沒有毛病,你們說這種人有沒有毛病,因為他連自己都不能發現自己的毛病,那麼他的因果一來 因緣一來,他的起心動念,就學會習慣性地保護自己為上,這就是為什麼總是找理由來否定別人,碰到什麼事情先習慣性地保護自己,那就是因為他沒有看到自己的對錯,而只是糾結在一種,習慣性地保護自己上面,然後因果一來 因緣一來,他首先為自己來考慮,我對這件事情上有沒有得利,會不會失誤 損失,因為他沒有看到自己的邪念,貪婪 魔性 自私。

如果一個人,經常能看到自己身上有毛病,這個人就是在覺,師父曾經跟你們講過,有一個小和尚經常做錯事情,他說 我不知道哪些是對哪些是錯,結果他的師父就跟他說,你如果生出一個念頭,是一個不好的念頭,你就放一顆黑豆放在那個碗裡邊,如果你滋生出一個好的念頭,你就放一顆黃豆放在那個碗裡面,一個星期下來 你可以看一看,你的黑豆多還是黃豆多,第一個星期 黑豆一碗,黃豆只有一點點,他才知道,一個人的意識和他的意念當中,有多少骯髒的東西,慢慢地 他才變成黃豆多 黑豆少,我們人就是在轉換理念當中在修行,就是在認識自己當中在修行,就是觀察自己 自己的業障,自己的不好的那些,覺 你有沒有覺悟,所以觀自在菩薩,就是能夠經常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就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所有的毛病,所以懂得反觀自己 懂得覺照,懂得懺悔的人,懂得反省的人,他才是一個真正的覺者。

我們要經常要向別人學習,向別人實實在在地,學習他們內心所擁有的那些智慧,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在謙虛地,在生活當中,正在走著他們過去沒有走過的路,很多的挫折,會讓我們懂得前進是更可貴,我們不能放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是慢慢地在傷害自己的智慧,所以師父跟你們講,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應該學會理解別人,有的時候 一個人負面的情緒,比正面的情緒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因為負面的情緒,很容易在人群當中 在眾生當中傳染,就像瘟疫一樣,所以一個人,如果說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很多人都會跟著他一起不開心,猶如一個人在吵架的時候,一方很激動的時候,你就會調動你跟他爭吵的對方的情緒,因為你激動了 對方也會激動,使得爭吵變得越來越激動,和越來越不可收拾,所以學佛的人應該懂得,我們不能誇大負面的情緒。

有的人就喜歡向別人擺臉色,動不動就不開心,給人家一個惡臉看,刻意地表現,我對你已經不滿意了,他希望別人能夠意識到,你看 我的情緒,我已經給你看了 我對你不滿意,希望對方能夠做出妥協,其實這種策略,在我們人的生活當中,它是不能夠奏效的,因為自己的悶悶不樂 不快樂,他會傳染給周圍的人,因為你的刻意地表現對別人的不滿,會無意識的,別人接受到你的情緒的感染,你不開心 他也不開心,你對他有意見,他也會刻意地給你臉看,使你也變得不開心,他自己也變得不開心,繼而針鋒相對,就很難作出理智的讓步,有很多人說,佛法那是老年人的事情。

師父告訴你們,兩千五百年前 佛陀就把這種,人類應該解決心理問題的智慧,已經傳授到我們人間了,而我們沒有好好地去學,我們不懂得情緒的感染,你給別人臉看,別人接受到是負能量,別人一定也會給你臉看,你給別人笑臉,別人接收的是正能量,別人一定也會對你微笑,所以應該懂得,佛法那就是一個智慧之法,懂得佛法,你才能慢慢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人生,只有學會放下 懂得真諦,那就是世界的真諦,就是苦空無常,這個世界就是苦一輩子,最後死的時候空空如也,在整個的人生當中,就是一個無常的過程,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永久的 永恆的,所以既然無常,我們就要學會放下,既然永遠得不到,我們就要尋找永遠得得到的,那就是我們精神上的充裕,那就是我們精神上的理解,那就是我們精神上擁有菩薩的真諦,能夠明白這些,我們才能勇往直前,能夠克服人間種種的煩惱,去達到菩薩的無上正等正覺,好 今天給大家講《白話佛法》,就到這裡,好 我們下一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