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1日講述

定得下來的人不罣礙人間任何事情,定不下來的人都是雜念橫飛。你連想像的念頭都沒有,你哪來的雜念?當你止念之後,你定住了一個正能量的念頭。你念經的時候,你的經文已經化成一種無形的神秘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念頭。這種正能量的好念頭會進入你的八識田中,常留在你八識田中來指導你的七識田分別意識,讓你知道哪些是好的可以進來,哪些不好的壞人把他推出去。你的八識田中充滿著正能量,那你就能夠跟你的九識田中接上關係。就相當於好人跟好人在一起,你才能見到最好的人;壞人跟壞人在一起,最後他引薦給你的是一個最壞的人。

師父告訴你們,我們有時候在做夢的時候也會碰到一些靈性,但是只要你當時在夢中正信正念,你的意念完全能夠控制住,那你就不會在做夢中跟靈界產生誤會和煩惱。很多人為什麼在夢中哪怕是千鈞一髮之際也能轉危為安?因為他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單單是嘴巴不動,最主要是你的心不能動。心動嘴就會動,心一動身體也會動,心動了,萬念俱動,什麼都動了。所以你心動不動,人家從你眼睛就可以看出來。很多嘴饞的人路過一個食品店,他的心一動,他的眼睛會亮,他的嘴巴馬上會動——口水都流出來了。人真正要懂得心不能動,你的意念控制住,你的行為和你的語言都等於心不動,都不會動。所以我們要定,就是在心不動的時候,你就產生了定力。再好的東西、再好吃的東西,你今天是糖尿病你就是不能吃,心要看見蛋糕如如不動;你今天是一個好色之徒,你看見女孩子漂亮,看見男孩子年輕,你不能心動,一動的話就進入了你的潛意識當中,你慢慢地就經常會去想,就等於把那些垃圾經常挖出來看一看,再挖出來看一看,然後在你的心裡、在你的大腦裡,滿腦子都是臭和髒的東西。

所以,能念什麼經讓自己不去想,那是最重要的。那麼念什麼經能夠讓自己意念定住呢?師父就跟你們講,心中常住觀世音,心中常念觀世音。念頭上要想到觀世音菩薩,要懂得潛意識是一種感覺,潛意識是一種感受到人生無奈、人生悲傷、人生的幸福,之所以存在著這些感覺,它都是幻化的。就猶如《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都是感覺。就像我們今天到飯店裡吃頓飯,感覺這個飯店(餐廳)燒的味道非常好,有的人說“今天旅遊到什麼地方去,我感覺到很舒服、很開心”,那是一種感覺。感覺在瞬間就可以存在,在瞬間就可以磨滅。所以真正有智慧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潛意識,不要讓這種感覺進入到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任何感覺都可以給你造成心靈的傷害。一種好的感覺可能會讓你心裡暫時得到安慰,但是不好的感覺可以在你的心中留存一輩子。我們很多年輕人,爸爸媽媽在家裡打架、扔東西的時候,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很害怕,那種感覺你可能會記一輩子的。如果你小時候爸爸媽媽把你帶出去吃個好東西,你很快就會忘記。在心理學上來講,那是一種感覺,那種feeling。感覺是一種虛幻的東西,感覺是不實在的東西,這就是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心中不斷地有感覺,又會不斷地去磨滅它。我們擁有不斷生出的問題,自己內心又在不斷地回答它。我們不斷地在產生那種好的和不好的感覺,又是在自己的否定和肯定中消失,所以一個人不要去相信人間幻化的東西,一切都會變化。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到了一定的時候,修到自己的內心可以控制自己的外心。當自己的外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明明知道不如理不如法,你的內心就可以有一種正能量從你八識田中出來,來消除你第七意識和第六意識的感官意識。比方說,“我今天可以賺這個人的錢”,那是你應該賺的你可以去賺,但是在你的八識田中,我們學佛人不能去賺那些老弱病殘、窮人、那些經濟上不是太好的人的錢,那麼這個第八意識的存在就是否定了你的第七意識“只為自己賺錢”的概念,這樣你就是正能量戰勝了你的負能量,你就止念了,你就制止住自己不好的貪念和人間紅塵中的雜念。

修行人要懂得自修,經常自己問自己“我這件事情做得對不對”,經常自己跟自己檢討“我在這一段時間中有沒有貪瞋痴慢疑,我有沒有經常不去做一些善事而經常去想一些小事情”。有時候不該講的就不要去交談,有時候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去付諸行動。經常問問自己的內心,用我們現在人間的話講,經常去問問你的良心,你的良心對得起自己今天的這件事情、今天說的這句話嗎?這就叫覺悟,這就叫自覺。

有時候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偉大,我們是誰都不知道。你是誰?你到底要往哪裡去?從哪裡來?一切都在無常中。我們人應該尋找人類原始的、淳樸的、樸素的單純,那就是我們原始的佛性,真正找到自己本初的覺醒。“佛”這個字,梵文翻譯過來就是覺者,就是個覺悟的人。當你一旦在人間覺悟了,你就可以駕馭這個世界;當你還存在著迷惑顛倒,天天不知道應該怎麼解脫,活在煩惱之中,不讓你感受到痛苦而實際上你在承受痛苦的這顆心,自然在承受著更多的負能量,讓你不能解脫。我們學佛之後要成為一個覺者,成為一個能夠控制自己的意念、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這樣才能境界提升。

世界本無事,庸人自擾。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因為人的自私會造成跟別人的爭鬥,也會造成對自己的傷害。一個人最重要的要有做人的基本素質,人的基本素質應該學會溝通,應該學會信任,應該學會慎重,更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你才能得到快樂,這是一個做人的基本的要素。

師父跟大家講一個寓言故事,就是告訴大家:世界本無事,都是人自己的心造成了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人、對自己的傷害。有一頭獅子和一隻老虎,牠們各佔領了一個山頭。有一天,牠們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個獅子跟老虎打起來了,難解難分。到了最後,獅子打得爬不動了,老虎遍體鱗傷,兩敗俱傷。獅子快要斷氣的時候,衝著躺在牠邊上也爬不起來的老虎說:“如果不是你非要搶我的地盤,我們也不會弄成現在這樣。”老虎吃驚地說:“我從未想過要搶你的地盤,我一直以為是你要侵略我。”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相互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人不理解人,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傷害。所以,我們要維持一個人(包括和你的老闆)的關係,你要懂得多多地溝通,要彼此信任,要尊重對方,要換位思考,學會快樂,這五個做人的最基本的因素。什麼話都不要憋在肚子裡,跟別人多多地溝通,讓你的同事、員工、朋友、親戚都能夠了解你,你就會避免很多無謂的誤會和爭鬥。師父就是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學佛,好好地懂得這些原理。

其實學佛跟我們的生活是有很大很大的關係,生活中我們有煩惱;很多人認為學佛是學佛人的事情,那是和尚、尼姑念經的事情,跟我們現實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師父告訴你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其實人跟人之間都有相互磁場的影響,非常影響。過去在相學上講,你們兩個有夫妻相,好得長。其實夫妻長期地在一起生活,他們真的會長得越來越像,不僅僅是兩個人的臉特別像,最後連兩個人的性格、性情都特別像。這就是在心理學上講的,人在內心深處會有一種傳染的關係,互相影響的關係。開心的時候,兩個性格相像的人會一起開心;悲傷的時候,兩個人會一起有火氣,互不相讓,越吵越兇,越來越生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吵架的時候像個冤家,好的時候又好得不得了,因為他們的脾氣像、性格像,這是相互的傳染和影響,所以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憤怒,那麼人家就說這兩個人天生一對,吵架也是這麼吵,心也是這麼樣。

在心理學上就有一個名詞,稱為“情緒感染”。情緒會傳染給對方的,你不良的情緒經常給情緒很好的這個人,跟他經常接觸,你的不良情緒會傳給他。舉個簡單例子,一個過去很開朗大方的人,突然之間跟一個整天情緒憂傷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情緒感染,這個人也會變得非常憂傷。美國心理學家John Cacioppo曾經提出了情緒感染的概念,他說情緒會像病毒一樣相互傳染的。原理是什麼呢?因為我們人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去模仿身邊人的語言、聲調、手勢和他的動作,包括他的形象、思維,所以有時候就會刺激我們大腦中相應的神經元素,這就是佛法界講的“進入你的八識田中”。心理學家說,被模仿者的情緒完全可以在瞬間進入對方的大腦中,而且這個速度之快僅僅是21毫秒。也就是說,這個人的情緒給對方的影響,可以一句話讓對方跳起來,一句話讓對方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