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8日講述

各位佛友,今天繼續跟大家講白話佛法。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念頭是最重要的。佛經上經常講,一念善是佛,一念惡是魔,所以我們念頭要常思善。在紅塵當中,退一步那就是智慧,什麼事情都要逼著人家去做,或者不能夠理解別人,去推進著去做,有的時候你會斷緣,緣分會沒有,所以學佛人應該轉身離去,來靜靜地想一想。我們做什麼事情,有緣分,就好好地去隨緣;沒緣分,那麼就不必強人所難。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個緣分,這個緣既有善緣也有惡緣,有時候一念正一念邪它都有分的。今天一個念頭是正的,你可能這件事情就做對了;如果這個念頭是邪的,那麼你可能這件事情就做錯了。正和邪之間就是佛和魔之間。所以我們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要懂得怎麼樣來淡化自己對人間的一切執著。一件事情放不下,人生很多事情放不下,你要想辦法把它解脫放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古時候很多人悲從心來,和別人的感情離去了,依依不捨,最後把這種感情作一首詩,畫在一個扇子當中。這個詩句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人跟人之間最好保持在像初次見面那樣,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中講的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時候太好了,就會感情牽扯、牽絆,所以初見伊人,不再往心裡去,何來分別計較?一個人如果你跟他初次見面,你不會對他有過分的要求的,你總是說“很好”。看到別人就猶如初次見面一樣,你可以保持一種尊重,可以保持一種沉默,可以保持一種理解,也可以保持一種圓融。所以初次見面的那種感覺就是,“我們是好朋友”“我們是好佛友”,你一定不會斤斤計較,一定會隨緣放下。當你隨緣放下的時候,你人本身就是萬般自在。所以很多人說,你活得很自在。為什麼他活得不自在?實際上自在就是你自己在調節你的心,你把很多的老朋友,把很多外面人間的那些,單位裡,或者一些人,身上有毛病的,你把他感受到“我跟他初次見面”,你一定不會對他有過分的要求,這是佛法的智慧。

有的時候一想起以前,又恨了,一想起以前,又開心了,所以這個人的智慧就在悲傷和智慧當中遊蕩。怎麼樣沒有煩惱?怎麼樣沒有辛苦的分別?就是不要有分別心。你看我們人很可憐,就是因為我們經常有分別心。因為這個人過去曾經傷害過你,因為這個人曾經幫助過你,你看到他,分別心開始,在你心中就會產生喜怒哀樂。師父跟大家講,沒有愛和恨的是非,那就是放下。你對這個人也沒有愛,也沒有太多的恨,那麼你不就是放下了?就像馬路上匆匆而過的人,你會對他有愛有恨嗎?只是擦肩而過,所以你沒有,那麼在心中就不會有順逆境。你看見這個人很討厭,你就會有逆境出來;你這個人看見他很喜歡,你心中的順境就出來了。所以像太陽一樣的,很多人喜歡太陽,有的人喜歡月亮,每個人的概念不同。太陽升起的時候,對他來講,他茁壯成長;當太陽下山的時候,他又有悲傷。還有些人,太陽、月亮他都喜歡,所以太陽來了,他也愛,月亮來了,他也喜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麼就沒有走偏。有的時候我們對一件事情執著,會造成我們的任性——想幹什麼,非常地任性。任性就不會有取捨的苦惱,所以自然在心中就不會有取捨的苦惱。大家想想,取捨的苦惱是什麼?取捨的苦惱就在一念之間。你今天一個念頭,“我一定要”,你進入了痛苦的程序當中;如果你今天說“我無所謂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你進入了幸福的程序當中。所以苦惱來自於分別心。對別人要有平等心、一視同仁心。

學佛人不管順緣、逆緣,我們要學會勝似閒庭信步,寵辱不驚,去留隨意。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人人都想玩得開心,都想認識更多的人,以為我們的生活永遠會這樣,我們的感情永遠會這樣——這就違背了佛法界講的,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沒有一樣東西是永久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認識到自己。每個人心中都要有重新認識自己的這一刻,這樣你才能悟出,你才能走遍世界。了解自己的人,走到哪裡都不會吃虧,別人都會尊重你,因為你知道自己該說什麼話,該做什麼行為,該有什麼思維,這樣的人就很容易得到別人的喜歡。而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說的滿口大話,吃的滿口飯,做的行為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還以為“我是一枝獨秀”,實際上這些只不過就是為了找到釋放自己內心的一個觀念,“我是這樣的嗎,我雖然跟人家不一樣,但是我一定有道理的”,實際上這種已經是在偏見和執著當中選擇自己的思維。一個人的思維正和不正,它當然是不一樣的。正思維,讓別人尊重;偏思維,讓別人會舉報你。你看我們共修會裡,如果你今天上來講得如理如法,大家都很喜歡聽;但有些人增加了很多的個人觀點,有些話講偏了,慢慢地,別人就會告訴我們,說某某某在談體會的時候有嚴重的偏見。這就是我們說的什麼叫正。

一個人正,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才能正。你這個人不能了解自己,你怎麼來了解別人呢?師父就是告訴你們,修心就是為了回歸自己的內心。你了解自己,不就是因為要內心了解自己嗎?你要放下很多的欲望和念頭,回歸到無念,無念就是自然而然的東西。這些東西,它是沒有帶著一種強求執著,不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一個人能夠讓別人接受的語言、接受的行為、接受的思維,他是一種自然的反應,別人都能夠接受。就像一個小孩子,“叔叔,我嘴巴乾了,我要吃這個”,人家“哦,孩子,我幫你買”,人家不會懷疑這個孩子貪嘴的,因為他出來的是很自然的聲音。很多人他有多少雜念,就有多少痛苦,他越是想得多,“我怎麼樣讓別人又沒有感受到我在動小腦筋,我又要把這些事情做得讓別人看不出來”,然而當自己講出來之後,別人看出來了,他就會痛苦。被別人發現目的之後,很多人就會痛苦,因為他們本來想騙別人。所以我們說學佛學到最後,還是要學會自然。

中華傳統文化當中講“大道自然”,天道也好,人道也好,阿修羅道也好,其實都是本性善良,這就是善道。師父經常跟大家講三善道,天人、阿修羅,還有人道。人道也算善道,但是這個善道是最接近畜生道的,一個人做事情稍不留神,做出來的就是畜生的事情,所以要特別特別地當心,因為太靠近畜生道了。我們人不能常常帶有瞋恨之心,因為畜生很容易恨別人。大家看見狗,你踢牠一腳,牠一定要衝你叫一叫,咬一咬,追你一把。動物有個本性,牠非常地恨,而且牠非常地執著和喜歡跟別人鬥。我們學佛人要學會不去和別人爭鬥,要學會善良,有的時候你的心會讓你興風作浪,你不想去跟這個人爭,但是他氣得你就想跟他去鬥去爭。實際上,好勇鬥狠,這個就有點像阿修羅道。

在人間,不要去執著。謀,就是一個思維,所以人家說謀就是去思維去想象。到底怎麼去做,應該怎麼把這件事情做好,怎麼樣讓自己不要受到任何的事和人物的迷惑和顛倒,這是最重要的。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不要以為人間“這件事情我是對的,我是錯的”,這樣你就進入了一個是非的圈子裡,在是非當中出不來。如果你今天跳出是非的圈子,懂得惻隱之心、慈悲無限的道理,覺得人傷我痛,對方就是對你堅強,那也是一種懦弱,對方對你慈忍,反而倒是一種堅強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