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講述
我們經常聽佛法故事裡講到證得阿羅漢,實際上“證得”就是一種悟性、一種開悟。你如果修到無漏,不要讓功德有漏,你就成功了。另外一個無漏,就是你要漏盡,把自己的煩惱漏光,把自己的痛苦漏光、漏盡,把自己的欲望漏光。修啊修,修到最後會修出一個明點出來,就像一個光亮的球一樣,你有一個智慧的光亮球,這在佛法界講叫“明點”。這個明點就是在心中的明亮點,“什麼事情我都能解決,什麼事情我都有辦法”,這個明亮點就是你的智慧之光點。時間長了,你的眼睛會看“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這個事情我可以做,那個事情我不能做”,然後心中就有一個光點,這個光點就是明亮點。這個明亮點就會讓你看見心中的第九意識阿摩羅識的佛光,你就會明心見性,就會對人間的一切都產生一種無所謂。知道這一切都是無所謂的,你光明的點就會越積越多、越積越大,等到你積累到一定的智慧、一定的般若的時候,那就是你頭上的壇城。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菩薩頭上總是有一圈一圈的光,那是他們的光亮點,那是他們的壇城,那是他們智慧的結晶、般若的結晶。你有般若智慧的光明點,你可以“神行道”,就是你的精神可以行走到四聖道。你什麼都不跟人爭,什麼都不跟人搶,你的精神可以解決人間的一切煩惱,可以行走在四聖道。雖然你人還在人間,但是你的精神已經解脫了,已經進入到四聖道了,就是菩薩,就是阿羅漢、佛了。
我們在人間有時候很想上天,只能在夢境中上天。你夢見自己在天上,可能是你的法身;別人夢見你,可能也是你的法身。能看見你人間的身體,那是一個報身——受報的身。看見你的化身變成法身,慢慢地用自己的智慧上升到菩薩的四聖道境界,那你就是明心見性。
非有非無,你說你到底在人間是人還是菩薩?別人說不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人家都把你稱為菩薩。因為你這個人總是在幫助別人,不斤斤計較,能夠忍耐,能夠為別人付出,你是一個菩薩。那你是菩薩,為什麼有身體?你是個人,為什麼境界像菩薩一樣高?那你到底是菩薩還是人呢?非有非無,非心非佛,這就是境界的提升。有些好人,你已經不把他看成一個人了,他整天地在做好事,在幫助別人,他已經不像一個普通的人,他是聖人。就是這種概念。他的精神讓你得到了愉悅,得到了幸福,那不是用語言能講的,那是一種感覺。就像觀世音菩薩,她幫助我們、愛護我們,不是我們用語言能夠理解的,也不是我們的一種完完全全的感覺,那是我們從心裡感恩。因為我們求小小的一件事情,菩薩都有求必應,所以我們還有什麼語言能夠解釋、理解菩薩對我們的這份無微不至、慈悲的關愛呢?
人生活在世界上,修行就要懂得什麼叫智慧。你不懂智慧,你就慢慢地離開了智慧;你不懂得什麼叫慈悲,你就慢慢地變得兇狠;你不懂得什麼叫幫助別人,你就慢慢地不能幫助到自己。我們要懂得,活在世界上要“妙用而化之”——妙用佛法來化成我們的智慧。佛法就是我們人間最好的智慧,它能夠幫助我們克服所有的煩惱。我曾經講過,我叫一個東北漢子念經,他開始也不會念經,但是他喜歡看圖騰。他說:“師父,您看得真準。”我跟他說:“這串佛珠我送給你,你套在手上。”他套在手上,說:“能有什麼作用?”我說:“能夠保佑你開智慧。”他經常在家裡打老婆,過一段時間之後來了,跟我說:“師父,有一次我又發脾氣,我剛舉起手來想打我老婆,結果看見手上那串佛珠,我就收了。”我說:“這不叫智慧?你戴了這串佛珠有智慧了。你知道,人長嘴巴不是單單吃飯的,而是要和別人來解釋,來說明,來溝通的,不是靠手來打人的。”他學智慧了。所以我們要懂得妙用佛法而化之。
真正的學佛是起心動念都要是菩薩,要修清淨心。起心動念是什麼?你的心動了一點點不好的念,“哎喲,不能動,這會害我的”“哎喲,這樣我會倒楣的”,動一個念頭就這樣。師父跟大家講,一個要成功的男士,如果要有一個大合約,不能動那種邪淫的念頭,動了之後這個單就簽不下去了。所以很多人在做生意的時候,“我不能邪淫,一邪淫,師父講過會倒楣的,倒楣,生意就垮了,單位裡這麼多人我怎麼養?”他克制了,因為哪個利益重,把他壓住了,實際上就是守戒了。
我剛才跟大家講,戒律就是堵住自己福德的漏洞。你今天有福氣來了,你堵住自己的漏洞,“我守戒”,菩薩很開心,你自己也很開心,所以要修菩薩的意念。起心動念都是佛在你身上,時間長了,你的身上就會有道場。所以師父希望你們好好地在自己思維上、行為上要有菩薩的道場。學佛要有道場,道場就是菩薩經常來的地方。你的心中經常有道場,就相當於有一個飛機場,你有這個飛機場,飛機就可以降落到飛機場來;你今天心中有佛菩薩的道場,佛菩薩就會經常到你的心中,那你的心中就有菩薩,又有佛。一個人心中有菩薩,有佛,他怎麼能不順利?他怎麼能不幸福?
今天跟大家再講一個佛陀當年的故事。
當時,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有一天,佛陀告訴比丘:“我們這個世間有四種良馬。第一種良馬,當你駕馭它來拉乘,你只要舉起鞭子,它看見了鞭子的影子馬上就能善觀行事,或快或慢,或左或右,都是隨著駕車者的心(因為你鞭子一舉起來,根本用不著抽它,它就往前走了)。這是世間的第一種良馬。”
佛陀又說:“比丘們,又有世間良馬不能驚察到往返的鞭影(也就是說,還有一種良馬,它看不到你鞭子舉起來的影子),但是如果你的鞭子稍微碰到它的毛髮和尾巴,它就能夠立刻驚察(就是突然之間震驚,覺察到駕馭者的想法),或快或慢,或左或右。這是世間的第二種馬。”
佛陀又說:“比丘們,如果這匹良馬不能注意到鞭影,也不能因觸碰它的毛、尾而隨順駕馭者的想法,要以鞭打它的皮肉才能覺察到或快或慢,或左或右,這是世間的第三種良馬。”
“比丘們,”佛陀繼續講,“若不能像前面三種良馬一樣能夠覺察駕馭者的心念,而一定要以鐵錐刺身,毀傷它的皮肉、骨髓才能察覺駕馭者的心念,而且這個駕駛馬車的人要一路牽著馬車行路,這種馬才能順著駕馭者的心念,或快或慢,或左或右,這是世間的第四種馬。”
在正法時代,有四種善男子存在於世間。第一種賢善男子是聽說有人因為疾病、困苦,甚至死亡,他聽到某些人生老病死的苦之後,心中馬上生起怖畏心(就是恐怖畏懼的心),而依照正法思惟精進地用功,如同良馬顧影即能調伏(看到鞭子的影子它就能往前走),這是世間的第一種賢善男子。佛陀拿這個做比方,指出能夠調伏自己,能夠看見別人不好而想到自己要馬上改正缺點的人,屬於賢善男子。
第二種賢善男子,在這個世界上,他無法因為聽聞有人因疾病、困苦,甚至死亡,而心生怖畏(也就是說,他聽到別人說“這個人死了,那個人生病了,很痛苦”,他不當回事),沒有精進修行,他一定要親眼看見別人遭受生老病死的苦,才能感覺到害怕,才能精進用功,這種人如同佛陀講的“良馬觸其毛尾,方能調伏,隨順駕馭人的心”。這就是第二種賢善男子,在正法中得善自調伏。有一些人是聽著人家講,馬上改變。師父有時候跟你們孩子講“你看看誰誰誰不好了,倒霉了,你們自己要抓緊”,他沒感覺的;等到他親眼看見“真的,這個同學生病了”,他才當心。這是第二種。
佛陀繼續講,如果賢善男子不能因為聽聞或親眼看見有人因生老病死而生怖畏心,而是一定要親眼看到在城中、在部落裡自己親近的人、自己的朋友痛苦了或者死了,他才會產生這種怖畏心,才能以正法思惟精進修行,就如同第三種良馬,一定要鞭子打到肉身上方能調伏,方能精進,這種屬於第三種賢善男子。
第四種賢善男子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對他人所承受的生、老、病、死苦不能聞也不看見。就像很多人說“誰誰誰死了,跟我有什麼關係?又不是我死”;很多人說“這個人很苦,跟我有什麼關係?又不是我苦”。只有當他親自感受到自己身體上的老、苦、痛,要死的時候他才想起“我要生起厭離心,我要離開,我害怕,不想死”,這個時候他才精進用功。就像很多人生了癌症,他才天天好好念經一樣,這種人就如同第四種良馬,必須承受侵肌徹骨之苦才能調伏。也就是說,他只有自己痛了才改。他太太生病了,他都不會改;他的孩子生病了,他也沒感覺到痛;只有他自己痛了,他才會想到“我要吃素,我要念經”。這是第四種賢善男子。實際上就是要自我感受到,他才能善自調伏。這就是《阿含經》中佛陀講的故事。
師父希望大家要調伏自己的內心,修心修到境界提升,慢慢地解脫痛苦,慢慢地理解別人。知道別人的痛苦,你才不會去說別人;知道別人的憂傷,你才不會去觸碰別人的憂傷。不要等到別人傷你了,你自己痛了,自己憂傷了,你才想到“我要精進,我下次不能再講他了”。就像很多人吵架,嘴巴罵了人家的祖宗,人家揍他,痛了,他才知道以後罵人不能罵人家的長輩,道理都是一樣的。為什麼被人家揍了,你才改變呢?這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沒有智慧的人就會產生痛苦,產生悲哀。希望我們每個學佛的人要擁有智慧,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慈悲眾生,一定會換來幸福的人生。
今天《白話佛法》就給大家說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