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講述
業障怎麼來的?師父告訴大家,業障就是在虛妄處分別執著。所以人不能執著,“這是我的,那是他的”。世界上的人要學會對法律負責,我們學佛修心的人要學會對因果負責。你今天有因果嗎?種因了,有果嗎?
人要早一點覺悟,那就早一點悟道。但是很多活在世界上不學佛的人,是“病到方知身是苦”。很多人覺得身體很好,沒生病,等到腰痛了……你看很多人腿好的時候,走路跳跳蹦蹦的,沒感覺到腿會不舒服;一旦哪一天腿不能動了,拄著拐棍,才知道“我是苦”;等到他好了,又忘記了。他從來沒想過“我今天兩條腿走得這麼好,那是因為我療養了、注意了身體之後,才能得到今天這個回報”。就是對別人好也是這樣,因為我對別人好,所以我才得到回報——別人對我好。所以健康的時候要想到生病的時候,那就是哲學觀。苦難的時候要想到未來會好的。你今天還很幸福的時候,你要想到可能以後還會有痛苦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留一下,留一個智慧,這智慧就是讓你來平衡心裡的苦與樂,幸福和悲傷。
人不求事,事自然成。很多人說天天求,就不靈;你把它放下了,哪一天通知你了,成功了。只要你去努力,最後成功一定是屬於你的。所以只管耕耘,不問收穫,那是一種智慧。我們生活原本沒有那麼痛苦,沒有煩惱,也沒有憂愁,但是當我們欲望太強的時候,計較太多的時候,我們背負了太多的痛苦、煩惱、憂愁,我們就產生了欲望。因為當你有太多痛苦的時候,你的欲望就開始產生。“我怎麼樣能夠把它變過來,不要讓自己痛苦”,這也是一種欲望。
欲望有善欲,也有惡欲。“我要改變自己,能夠更好地……”這種欲望,雖然不能成為很高的境界,但它是善欲“我今天一定要幫我女兒考上精英中學”,這是欲望嗎?是。它是惡欲望嗎?不是,它只是一個自私的善欲。師父告訴你們,如果你有境界,你就會把欲望放得少少的。只管耕耘,好好地幫著孩子溫功課,跟孩子說:“孩子,能考上是你的福分;今天不能考上,我們也不氣餒,好好地修。”只有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欲望、節制自己欲望的人,才能享受到人間真正的幸福。你想想看,沒有欲望的人幸福嗎?吃飯了,什麼都吃,幸福嗎?“這個我不喜歡吃,那個我不要”,他吃飯都吃不香,他都有欲望,他都痛苦,對不對?大家說:“我們大家一起出去玩好嗎?”“我不喜歡跟你們出去玩,因為他在,我就不去。”你看看你的欲望會不會讓你損失很多的幸福?不能隨緣。只有懂得不去計較的人才能享受到。什麼叫人間的和諧?什麼叫菩薩的隨緣?無所謂的,見一次少一次,大家今天交個朋友,一起隨緣做點事情,那是我們大家的福分,說明我們還有緣分,對不對?只有懂得真正放下自己的人,才能享受到生活的自在和從容。
講到從容自在,境界再上一步,那就是解脫。解脫是什麼?解脫就是沒煩惱。很多人經常聽法師講“你要解脫,你要放下”。很多人說:“師父,什麼叫解脫?什麼叫放下?放下什麼?”解脫,師父剛才說了,沒煩惱。你今天有煩惱嗎?你想不通,想通了就解脫了。什麼叫放下?放下就是不去想。你說不去想,這個事情也在,那麼師父問你,你想了,這個事情在不在?也在。你解決得了嗎?解決不了。解決不了,你現在先不要想,可以嗎?可以。那你念念經之後再來想,說不定這件事情就解決了呢?那你不就放下了嗎?至少在你放下不去想的這段時間中,你已經放下了,你已經解脫了。師父這麼一解釋,大家都明白了。
其實佛法就是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的難題和困難的。佛法真正的精神是什麼?就是讓你能夠不被自己內心的煩惱所牽絆,不被自己內心的欲望所控制,不被人間的雜念所左右。放下就是修心,能夠解脫就叫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就想得通;沒有智慧,他怎麼能想通?很多人就說:“排隊排得真長,很討厭。買一樣東西,排得真長,真的是很麻煩,很不開心。”有些人呢?他一看,“大家都跟我一樣,都在排隊,都在等候,為什麼人家能夠在那裡等,我就不能等呢?”一想,想通了,放下了,不煩惱了,這就是放下。
師父跟大家講,修行修到最後,能自主煩惱,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煩惱。煩惱來了,想不通,不開心了,忘記吧,“我今天能夠想通”。今天車堵得厲害,你已經來不及了,你非常難過:“車堵成這樣,那上班怎麼辦?”很多人想趕過去,他就煩,他沒智慧。有智慧的人馬上發個短信:“某某某,對不起,今天我坐的車正好堵得不得了,現在堵到某某路上,請您跟我組長講一下。”結束了。他在車上就不著急了,這就是用智慧在解決煩惱。而很多人拼命地糾結著,還想幾分鐘的時間趕過去,就算還差五分鐘,拼命地奔啊奔啊,你奔進去之後,全科室的人一看你奔進來,都知道你這個人是遲到了。而那個打過電話的人,慢悠悠地可能過了半個小時進來,人家還以為他出去辦事回來。這就是智慧,人要學會放下。
業障能夠消除的人,他就是有神通的人。能夠解決煩惱的人,你能說他沒神通嗎?你為什麼沒神通?你為什麼想不通?你有煩惱。他為什麼能想通?他為什麼能夠解決問題?他有神通。“神”是什麼?精神。“通”是什麼?想通。精神想通,不就叫“神通”嗎?
希望你們好好地學佛,要懂得解脫業障,解脫煩惱,解脫無明。都是解脫。“解”是什麼?就是要解,要放開。脫是什麼?脫離。你脫離了煩惱,不就有智慧了嗎?你脫離了業障,不就有功德了嗎?你脫離了無明,你說你有沒有般若?當然有般若智慧。這樣你才能正信正念地修行。當你一直正信正念地修行,修到一定的時候,不就是正等正覺了嗎?正等正覺就是菩薩了。你正信正念地修到正等正覺之後,繼續修、很努力地修,最後不就修到無上正等正覺,不就是佛了嗎?
我們說修心很難,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四無量心。你用四無量心來控制好自己。你要慈,要悲愍眾生,你要慈善。你要有歡喜心,看見誰都笑嘻嘻的,看見什麼事情都樂呵呵地去做。捨就是布施。今天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只要今天能夠幫助別人,就去幫助別人,那你不就是在做菩薩的事嗎?那你不就擁有四無量心嗎?很多人說:“我成不了菩薩,我成不了佛,因為我太自私了。”沒有,你不是自私,你是不敢去攀登和戰勝自己內心的私欲;如果你戰勝了自己內心的私欲,你就擁有了無量心。
要懂得心中老想著別人的痛苦,要感受著別人的難。別人有難了,你會很痛苦。別人痛苦,你心裡會總是想著:“他很痛苦,我要幫他解決。”你們要去給別人力量,你們要學師父,別人有苦了,師父總是去告訴他:“你要堅持,你要相信觀世音菩薩一定能救你的。”師父這麼給他堅強的力量,他有信心了,他就能夠活得很好,對不對?
而且你要生出歡喜心去幫助別人。很多人去幫助別人,嚇人家,“你看看,你看看,你報應啊!你就是沒好好修,你看果來了吧?你看生這種重病了吧?你要更加地努力去修,你不修,隨時會死掉的,菩薩也不動因果。”你說說看,人家還活得了嗎?怎麼救人家?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幫助別人要歡歡喜喜的。有些人很喜歡笑,很喜歡開開心心地去幫助別人,其實這也是一種布施,他總是給人家帶來歡樂。“你不要擔心,沒事的,很多人跟你一樣的病,都是念經念好的。你看看我自己過去什麼病,我現在念經都唸好了,是真的。所以我希望你跟我一樣,開心一點。”
癌細胞看見開心都害怕的。癌細胞這種不好的東西看見菩薩害怕不害怕?害怕,兩種都害怕的。一種像金剛菩薩一樣,它們害怕,那麼你心中有金剛菩薩;還有一種,彌勒菩薩來了它們也害怕,彌勒菩薩哈哈一笑,它們到處亂跑。所以,一個人法喜也能救人。很多人一開心,他就改變觀念了,他就不難過、不傷心、不悲傷了。
捨去自己寶貴的時間,捨去自己的金錢,救度眾生甚至要捨去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四無量心的真諦,就是它真正的意義所在。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這麼堅持修下去,怎麼不成佛?所以成佛的人就是要用心,用心的人才能成佛。
我們要懂得智慧,智慧稱為如來智慧,不要人間智慧。人間智慧計量利弊得失,“這個事情我走這條路可以省一點,那個事情我可以省一點”,不是這樣的。如來智慧,那是一種大慈大悲大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
智慧又可稱為般若總相智,“般若”就是菩薩的智慧。實際上,一個人真正地學到菩薩的智慧,他什麼都可以……相智,就是你的智慧德能全部發揮出來了。在學校裡,人家很喜歡跟這個同學在一起,因為什麼事情他都能夠想出辦法來,他都能夠解決,因為他能夠分別人間的智慧。“總相智”是什麼意思?就是菩薩的智慧,他能知道這個智慧是高級的還是低級的,是有私心的智慧還是沒有私心的智慧。要做到“般若別相智”,就是般若的菩薩智慧分別於其他的相和其他的智慧,就是不同於人間之相。你能夠知道和理解每個人的習慣和他們的性格,你這個人就有總相智,這個就叫作“般若一切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對什麼事情都有智慧。有些人這個事情有智慧,那個事情就沒智慧了;有些人在這方面很有智慧,在那一方面他就沒有智慧了。所以,般若總相智就是一切智慧。
修行必須要懂智慧,這叫一法相應。法一定是相應的,所有學佛的人,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有智慧;所有境界高的人,學得好的人,他一定有般若智慧。法法皆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不管哪個法門,長老、上師、大和尚,他們都是有智慧的。自古以來有很多高僧大德,你看看他們講出來的話,他們給人間帶來的法布施的智慧,那都是般若的、很高尚的。
自己要檢查自己有沒有智慧,你就知道你自己修心修到什麼程度。你碰到事情就痛苦,碰到事情就煩惱,碰到事情就想不通,對不起,你還剛剛入門;如果你能夠碰到事情就想通,碰到事情雖然有一點難過,一會兒就過了,那你已經入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