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講述

全世界的各位佛友,大家好。今天師父還是給大家講白話佛法。

我們人跟人之間都是緣分,有時候是善緣,有時候是惡緣。善緣來的時候大家要好好地珍惜,那麼它就會延續,因為善緣有個延續的過程;惡緣來了之後,不要加重它的惡果讓它提早爆發,要學會忍耐,它的惡果就不會馬上來。善和惡都是緣分,你今天不開心,那一定是果報現前。果報現前的話,善的也是你受,惡的也是你受。佛經上講“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就是告訴我們,做人,有時候看穿了“這是一種果報”,就不會這麼執著了。你知道今天有善緣來了,也不要太高興,因為那是你種的;你知道今天惡緣來了,也不要太難受,這也是你種的,而且別人還替代不了。比方說這個人跟你結冤了,你說“別人替我跟他結”,那不行,他就死盯著你;今天你有善緣,他說“這個好事情讓我來吧”,不行,就得給你,因為是你種的善因。所以這個事情就是人要懂得承受,不管什麼緣分來了,首先要接受它,然後要慢慢地改變它、承受它,最後來解決這個緣分。

師父跟大家講,“佛法僧”裡受戒是什麼?受戒就是把自己福德的漏洞堵住。你有福氣嗎?小時候人家幫你算命,說你這個人很有福氣,為什麼大起來都沒有了?“你這個人大起來可以發財的,你這個人大起來可以做官的”,為什麼到後來又不能做官,又不能發財?沒了,被你自己漏掉了。

我們要懂得,一個人首先不能殺生,因為殺生的業報非常大,殺生會把福德全部漏盡。如果一個人殺生,其實就是斷了他的大悲種,就是斷了他大慈大悲的種子。師父希望大家要懂得,就算你說“我來修補我這個大悲種,我來修復它,我來念經,我來許願,我來消除過去的殺業”,可能過了一世、兩世,這個業還在,因為很難完全消掉。等到你來世有菩薩或者眾生來度你的時候,那些靈性就不讓你得度;你想聞到佛法,那些靈性就不給你聞到佛法。就是這個道理。

學佛人應該懂得,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個人惡業不能造,善良不能沒有。阿羅漢聖者斷我執,法執沒有斷。也就是說,當你修到一定的時候,就算你修到阿羅漢聖者,你可以修到沒有見思煩惱(你看到一些事情,會因為你的思維而引起煩惱,就是我執,阿羅漢聖者可以沒有),但是他的法執沒斷,就是雖然今天可以斷掉思維中的執著,但是不能更完美地去解決它。愚癡的人根本斷不了我執,更斷不了法執。因為他沒有慈悲心,不知道怎麼幫助別人,就知道自己,所以他幫助不了別人,那麼就遠離了福分,接近了災禍。為什麼你會倒楣,別人不倒楣?因為你接近了災禍。為什麼你接近災禍?那很簡單,因為你沒有生出慈悲心,因為你過去有殺業。

所以要教化我們的佛友懂得“因緣成熟,因果必到”。你今天求佛的因緣成熟了,你的因緣也就到了;如果你今天求佛的因緣沒有成熟,那你再怎麼求,還是不能靈驗。菩薩經常告訴我們,水到渠成。你天天求,菩薩會不知道嗎?你自己的功德做了多少,你今天用了多少心來求,這很重要。我們做人為什麼起煩惱?因為因緣還沒有到,當然就起煩惱。你求了這個事情,因果還沒有到,所以你就會痛苦、會難受。

師父教你們要學佛的樣子,要悲智雙運。什麼叫悲智雙運?大慈大悲,可憐眾生,幫助別人,一邊幫助別人的時候,一邊要成全眾生——用自己的智慧來成全眾生。很多人說,看這人很可憐,又想不出辦法去幫他,那你只有“悲”而沒有智慧;你今天能夠可憐別人,最後你又有智慧來化解別人的煩惱,那你這個人就是“悲智雙運”。你說說看,有智慧的人,怎麼救不了別人?你想想看,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愚癡顛倒?

我們做人一定要懂得自淨其意,要把自己的意念弄乾淨。怎麼樣使自己變得越來越乾淨?首先,要修止觀,就是經常要心無罣礙。就像一個房間一樣,你不要把東西塞滿了,很空的,走進來很舒服;就像家裡的大廳一樣,很多人把自己的客廳塞得滿滿的,你叫人家往哪裡坐?你今天把人間的名聞利養塞得腦子裡滿滿的,你說你怎麼能夠停止你的思緒?怎麼能停止你對人間的觀察?

止觀就是參禪。參禪是什麼?把人間的東西去有悟性地理解:為什麼這個人要做這個事情?為什麼這個人你很喜歡,那個人你就不喜歡?這個全部都要參禪的。要去想。怎麼想?禪定出來的想像,不是觀想,而是“禪”。禪是什麼?是自然的一種悟性,讓你感受到某一件事情的存在,以及它對你的影響,還有你心裡對它產生的感覺,叫參禪。

我們人往往天天對著菩薩求:“菩薩,您保佑啊……”但是實際上做人又有雜念,雜亂無章,天天腦子裡真的是什麼都有,就是佛沒有。“吃什麼,穿什麼,我應該怎麼樣更好,我應該怎麼樣……”每一天都活在一種雜念中,讓自己失去了很多智慧,所以失意就隨之而來。人家說“人之失意,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碰到很多的失意,不開心、難受。

怎麼樣克制自己的失意?怎麼樣來制止自己?菩薩叫我們“治之以忍”——忍耐的人就會慢慢地化解自己的失意。你看很多人,不開心的時候他能夠忍耐,繼續笑嘻嘻,看見家裡先生跟自己鬧了,她就笑嘻嘻,因為她知道這是無常的,很快就會沒有的,治之以忍,她就是忍耐。你開心的時候,快意來的時候,“治之以淡”,治療它的方法是淡——平淡。所以開心也不要過分,傷心也不要過頭。

常令心無增減”,也就是說,你經常令自己的心沒有加也沒有減。開心了,增加自己快活、開心的那種情緒;不開心了,把自己的情緒全部減了,沒勁就是“減”。一個人屬陰,陰的東西就是看什麼都沒勁,做什麼事情都沒勁,想什麼東西都沒意思。你今天不開心,人家說:“來,我帶你出去,咱們逛逛吧。”“沒勁。”“今天這件事情,算了,不要再去想了。”“我沒勁,我不想去,我不想出去。”那麼你心就有增減。《心經》中已經告訴我們“不增不減”,實際上就是講我們人間,看到好事也不要增加,情緒開心;看見不好的事情,整天就沒勁,好像這個世界全部都是……這會給你帶來煩惱,過去說“站起來螞蟻一個都看不見,蹲下身來螞蟻一大片”。人真正心無增減,不增不減,“是名入道之人”——你已經有點開悟了。過去說“你開悟不開悟?”實際上他不講你“開悟”,他說“你得道了,你入道了”。入道是什麼?剛剛進入覺悟。得道是什麼?你已經覺悟。佛法給人的啟迪非常非常地重要。

人要學會容人之過。不管別人做錯什麼,你都要能夠容忍別人,因為他不是你,你的心不代表他的心,你的行為不代表他的行為,你不能容忍他,就說明你的心不能包容他。很多人做的事情的確不盡人意,的確並不是像你想像的這麼順利,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並非為你所用——他們在人間並不是衝你而來的,人家是有冤的報冤,有善的還善,有仇的報仇,他到人間來有他的事情。

非你所有,非你所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不是你一直能用下去的,也不是你一直能夠擁有的。你有了這種菩薩的智慧,就會慢慢地懂得,人間的欲望永遠無法讓你得到滿足。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能夠讓你滿足嗎?你就算說“我今天滿足了”,那你明天又不滿足了;這件事情滿足了,那件事情你又不滿足了。所以人就是永遠在無法滿足的欲望中痛苦地生活著。

師父告訴你們為什麼不能滿足。其實滿足就是因為欲望,你欲望不能滿足,你哪來的滿足?欲望怎麼來的?欲望就像病毒一樣,它有繁殖力的,因為欲望會一個連著一個。比方說你今天有了一輛車子,車子開得挺好,一看別人開的車子比你的好,馬上欲望來了——它有繁殖力的;然後買了之後開了別人的車,又看見那輛車,“哎呀,那個車好”,欲望又來了。為什麼很多婚姻到後來會破裂?因為他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他會看了這個,覺得那個好;看了那個,覺得這個好。看了這個房子,覺得那個房子好,很多人買房子就是這樣。“我喜歡這個房子的架構,我喜歡那個房子的房間結構。我喜歡它的裡面,我不喜歡它的外觀。”有的人說:“我喜歡房子的外觀,很有派頭,但走進去特別小。”就是你們住酒店(旅館),有的房間很大,但酒店門口特別不漂亮,覺得沒面子,客人送到你這裡來,想想自己的酒店門面很小,“請留步,請留步,你請回吧”,對不對?如果你上面的房間很大,“你別看它門面不好看,你跟我上來,到我房間裡來”,讓人家來看看你的房間特別地寬敞。實際上這就是欲望。人的欲望總是在繁殖力中加強,因為欲望會上癮。就像很多人吃菜,有些人做了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會上癮的。舉個簡單例子,我們小時候,一個小朋友在班級裡,老師進來,他叫了一下“請起立”,同學全部起來了。小朋友起立之後說“老師好”,老師就講“同學們好,請坐下”。那個人就覺得“請起立”這句話讓他有面子,他有欲望,他會上癮。你叫他把這三個字給別人,讓別人來叫,他就不開心了。師父告訴你們,在佛經上講“於虛妄處強加分別執著”(就是空的、虛的,這些東西都是不長久的,叫虛妄處)。分別心,“哎喲,我跟同學都不一樣,你看,我是班領導(班長)。”執著什麼?“這是我的位置,一定要我來叫的。”其實就三個字——“請起立”,有的班級裡只有兩個字——“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