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講述
就像一個人從來不吸菸,別人來叫你吸菸,你不會去吸的;你這個人經常想吸菸,或者有時候偶然地吸一支,抽一支菸,別人說“我送你一條香菸”,你很快就吸上了。我們心中要無私,天地都很寬,外邪也不能入侵。
我們學佛人要勤修定力,定力是什麼,不管來了什麼的苦和難,我們都有定力,不被所見所惑所擾。也就是說你今天眼睛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別人告訴你這個好、那個不好,你眼睛看到了,都不一定是真的。要用智慧從內心來感受這件事情的真實意義。舉個簡單例子,別人說你家裡的爸爸或者媽媽怎麼怎麼不好,你自己回家看到了爸爸,“怎麼做這件事情?爸爸為什麼這麼做?”人家說:“你爸爸在外面撿人家扔下來的東西,因為你家裡條件不好。”你回到家一看,你爸爸真的是把撿來的東西拿出來了,你心裡會很討厭父親:“你為什麼給孩子我丟臉?你為什麼在外面去撿東西,讓別人看見?這麼丟臉。”其實是因為父親想節約,撿點東西把它賣掉,然後多一點錢來養活你。有時候父親的父愛、母親的母愛,那是慈愛無疆。所以我們眼睛看見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惡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菩薩讓我們要用智慧來理解今天所做的事情。
師父告訴你們,不管什麼事情,要在定中才能產生智慧。你今天定得下來,你就會有智慧產生;你定不下來,你就沒有智慧可言。修行人要用無畏的精神。什麼叫無畏的精神?能夠布施出自己的時間,布施出自己微薄的力量、錢財,法布施、財布施還有無畏布施,這樣你才能懂得這種精神,才能弘法,才能有真正善良的意義。很多父母親為我們小時候付出很多,就像師父現在為很多弟子想到、付出很多,但是很多孩子根本沒感覺。就像你們很多孩子從小長大,爸爸媽媽為你們付出很多,你們也是沒感覺的,學了佛之後才知道父母親的不容易。
學佛一定不能受到外境的影響,不管別人說什麼,你自己內心要有一顆真誠的心,要有一顆堅定的心,不要因境遇的變化讓自己的心也隨著變化。很多人耳朵根軟,就是一會兒對這個人好,一會兒對這個人不好。因為別人說他不好,你就對他不好,造成了他因你而傷心,因為你這個人被人家一說,你就變化了。
師父希望你們要改變自己的心態。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一般人都是很難控制自己躲過劫難這一關;而我們學佛人不管碰到什麼,首先我們有堅定的信念,“觀世音菩薩會慈悲保佑我們,我們是好人,我們是善良的人,菩薩會護佑我們,我們能夠為眾生付出,我們一定會消災解難,因為我們有三大法寶,我們慈悲度眾生”,這樣你內心中才會有平安出現。希望大家要觀心,“觀”就是“觀自在”,觀世音菩薩的觀。觀心就是你經常關注下、看一看自己的心:你是不是善良的人?還是一個惡人?你做的這些事情,你的心要看住自己,不要讓它看見有利益,馬上就忘記了什麼叫慈悲,有名譽,就忘記了什麼叫道德。
自己內心不要隨著外境而產生變化,這就是師父的座右銘:不管外面有多少欲望,你要無欲,你要隨著自然,就是隨緣,你的心靜如水,不管發生什麼,水還是在照樣流淌,所以無欲自然心如水。
要平靜,不管和什麼相處,都要處世不驚。有時候人有委屈,有忿恨,有忌妒,這些都是你身體上產生出來的一種毒素,要把這些毒素好好地管控一下。你有時候心一鬆,毒素就開始侵蝕你的肌體;如果你用自己心中的正能量,它就不能進入你的身體。有時候你讓這些忌妒、瞋恨、煩惱進入了你的內心之後,你會變一個人。所以要學會調伏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心情。修忍辱,修波羅蜜,一切都會過去,如同過眼雲煙,如同沙灘上的腳印一樣。當你走過沙灘的時候,留下了你的足跡;當你再回頭的時候,一陣海浪把你的腳印全部打沒了。人生,心要寬廣,用智慧每天沖洗自己內心的毒素,不要讓自己內心的這些毒素給自己的靈魂帶來污染,每一天要讓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救度眾生之心,能夠讓自己的靈魂保持一種清淨。
拜師實際上並不是拜師父,而是拜大慈大悲大智慧的佛道,菩薩要你們守住戒律,要懂得今天出來學佛,就是自我尊重自己,因為我要改變,我不能像過去一樣這麼頹廢,我不能自暴自棄。今天要想得到別人對你的尊敬,首先要自己尊敬自己,給自己一個空間,不要走偏。佛法,一定要昂首挺胸地往前走。你們現在有師父,最好跟著師父好好地往前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不可得,宇宙真理永不會變,那就是苦空無常。
師父經常跟大家講,人的煩惱就像六祖惠能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人本身就是空的,來到人間,腦子都是空的,是後面那些自然現象裝進了我們的思維中。裝好的,你的心就好;裝壞的,你的心就不好。明鏡,就是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希望你們每天拿著這面新的鏡子,照到五蘊皆空,去照那些善良的、慈悲的好的東西,那麼你的心中就擁有了慈悲、善良、好的東西。如果你今天去照了塵埃,那麼你的心就擁有塵埃;如果你的心本來就沒有塵埃,那你到哪裡去惹塵埃?舉個簡單例子,單位裡幾個同事正在爭吵,你這個人什麼事情都不喜歡管,你怎麼會有煩惱?你怎麼會去參與在這種自私的煩惱之中?所以師父告訴你們,沒處惹塵埃。
要懂得,我們在人間不要太介意別人對你說什麼。學佛人心中有佛,人間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希望大家管好自己的內心,多去幫助別人,不要介意別人說些什麼,不要扭曲是非。有些人布施看人的,說話喜歡看人:好話,要對我喜歡的人說;不好的話,專門罵去那些不喜歡的人。這種人心中就是雜念怨親。“不憎惡人”,不去瞋,不去對那些壞人有辨別或感覺。菩薩的慈悲是人傷我痛,今天你哪怕是個惡人,我也要救你,今天你是一個不好的人,我能救你我就救你。
世間有很多人一邊在救人,一邊在自救,你就成為了一個世間的自在人。我們學佛人,很多人在對別人有不好的想法、有偏見的時候,還以為自己在思考,還以為自己在拯救世界,還以為自己說的這一套能夠讓別人理解。你們去看,很多人說話說不清楚,他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講得很快,他覺得他講得很好,但是講完之後,對方眼睛懵懂懂地看著他,沒聽懂。但是你去問說話的人,他一定認為自己全講明白了,這就是人的意識不一樣。
希望我們學佛人要永遠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要活在自在和超越現實中。如果你經常想到“我以後會好,我未來會更進步,我的一切會越來越美好”,實際上你就是在學佛中超越了自己,修的就是出世法。你去看那些法師,他們之所以能夠出家,他們就是超越了自我,人間的煩惱,人間的名聞利養,一切他都不要了,他放下了,他得大自在。
學佛人要學會寬恕眾生,無論他有多壞或者他曾經傷害過你,或者他曾經通過別人傷害你,一定要學會放下,你才能真正地快樂。你每一天活在嫉恨別人中,你會越活越嫉恨,越活越痛苦,因為師父告訴你們真相,這世界本來就是很痛苦的,你想在這個人間尋找永遠的不痛苦,那只有出離這個世界,否則你在這個人道永遠會痛苦。
修心要有修為吧?有。什麼樣的修為?有四種,今天師父告訴大家哪四種修為。
一是忍得過。什麼事情要忍耐,而且要讓自己過去。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經常講“忍得一時之氣,消得百日之災”。你當時忍耐一下,可能幾個月之後人家就不會找你算賬了;你今天在別人面前佔了上風,罵了他,或者贏得了一些短暫的面子,可能在他的心目中,他就記恨你,可能會給你招來日後的災禍。“忍得一時之氣,消得百日之災”,能忍的話,這個人有智慧,不代表他懦弱。
第二種修為,是什麼事情要看得破。今天這件事情,別人傷害你了,你看破它:他是無意的,更要原諒他;他是有意的,可能我上輩子欠他,或者我這輩子這件事情沒有做好,在很久很久以前結下了這個因。所以學會淡定,要看破紅塵,就像要學會看破我們年輕時候做的那些事情,今天一去不復返一樣。看透人生以後,要依然能夠去熱愛人生,熱愛現實的生活。因為我要借假修真,我要在這個人世間去做菩薩的事情,我來到人間不是為了來煩惱,不是為了來痛苦的,而是為了來解脫自己、幫助別人的——你有這樣的心態,你才能算看破。
第三是拿得起。什麼叫拿得起?就是做人要有擔當。師父經常跟弟子們說,做錯事情沒關係,承認的人就是有骨氣,菩薩都喜歡。能夠說自己錯的人,這個人有勇氣;不逃避的人,這個人不妄語。是自己做錯了,承認,這種人會得到別人的讚賞有加。這件事情,我既然答應了,我拿得起,今天做錯了,我要跟別人說“對不起”,直直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做錯了,可以改;而你在內心中掩飾自己,撒謊吹牛,犯戒律,你人格就遭到了破壞。
四是放得下。放下什麼呢?不是單單你有這個東西,我叫你放下,你跟人家爭來一個東西,一個電冰箱,一個什麼東西,“哎呀,真好”,這個放下,不是這個意思。放下是什麼?放下你的偏執。你對這個人有意見,你要學會放下,“我不要看這個人,因為這個人過去對我不好,我執著,我一看見他就討厭”,你能不能放下?你現在開始,你看他可愛一點可以嗎?你覺得他在變化,對不對?就像我們電台裡很多秘書處的,有時候你看見他就討厭,但是你想一想,他經過師父的教育之後,這孩子在變化,你就要看到他在改變,在慢慢地改變成優良的品質,這時候你就要心中產生變化,你要放下自己的偏執,要放下自己的記憶。過去他傷害你的記憶,你要忘記。所以學會忘記,忘記別人的缺點,忘記別人曾經對你的傷害,你是最大的一個受益者;你天天不能忘記過去,你就不能離開煩惱和惆悵。
還要放下不甘。不甘是什麼?不甘心,“為什麼啊!”我曾經認識一個老闆,他破產了,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別人叫他回來:“我們這裡這麼多人都可以幫助你。”他說:“我不混出個人樣來,我不回來見他們!我今天在外面不發財,我不會回來!”最後他死在了外面。這就是人的執著、不甘。因為你曾經有過錢,並不代表你永遠會有錢。如果他懂得無常,他就不會這麼輕易地死了。所以人生要懂得放下欲望,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無欲自然心如水。人就要學會這些,才能慢慢地懂得怎麼樣出離。
我們人,第一不能犯業;第二,犯了業要趕緊懺悔。有時候別人對你的一次勸導,可以讓你重新獲得新的人生。所以有時候,你能夠聽別人的勸,那就是你的福氣;如果你們到今天還不知道在這世界上應該怎麼樣,有很多的苦,那你就會越來越苦。
所以最後師父跟大家講,人有四苦。
人的第一苦是看不透,因為我們什麼事情都看不透。其實人際關係的複雜、糾結、爭鬥都會有隱傷的——隱隱約約看不見的傷痕。你跟這個人吵過之後,你雖然說“沒關係,我們開個玩笑,算了算了”,會有隱傷的——隱蔽的傷痛。所以一個人要學會,不管碰到什麼事情,要學會平淡,知道任何的爭執、任何的爭鬥都會給你帶來後遺症,所以最有智慧的人要學會寧靜。
人第二個苦是捨不得。很多人捨不得過去曾經的擁有,包括名利、榮譽這一切,都是在懷念中,“想當年我怎麼樣……”這是一種虛榮,這個捨不得會讓你變得越來越頹廢,越來越提不起精神,就是想到處聽到自己過去得意的掌聲,而現在沒有了,還在回憶當中。這個捨不得過去的榮華富貴,會讓你傷心、傷肺、傷肝腸。
第三是輸不起。我們很多人輸不起。為什麼?一輸掉,感情就受到傷害;一輸掉,覺得人生慘敗。實際上,人生只要跌倒了再爬起來,就沒有跌倒過;而真正的跌倒,是當你摔下去,你不爬起來或者爬不起來,那才叫真正的失敗。
四是放不下。我們人放不下自己已經走遠的人和事,我們過去有很多好朋友、好人、在心中記憶一輩子的事情,就像我們懷念自己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父親母親一樣,我們放不下這些,只會給我們製造心中更多的痛苦。所以學會放下。因為放下,會讓你遠離是非;放不下的人,永遠在是非中徘徊。
學佛的人、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怎麼樣來消除所有自己心中的障礙,怎麼樣讓自己的心變得無罣礙。要“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要懂得擁有智慧,一定能夠戰勝人間所有的煩惱。學佛人永遠看得到未來,永遠看得到前途,永遠看得到光明,那就是我們的智慧。當你看到了困難、煩惱、憂傷和忌妒,那你就在自己的心中擁有負能量,久久不能磨滅,讓自己心常生在痛苦之中。所以能夠排除痛苦、排除萬難的人,就擁有了精進的智慧,就擁有了忍辱的毅力,就會懂得什麼叫守戒,就會懂得怎麼樣走向光明,遠離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