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5日 講述

好,今天繼續跟大家講《白話佛法》。

佛經是我們的精神糧食,所以學佛就要學會懂佛經。佛經所云(就是佛經上所說),四諦、十二因緣是學佛人的開始,所以要懂得四諦、十二因緣。其實就是講業感緣起,我們種的業開始,有這個緣分——十二個緣分,說明我們眾生在這個世界上是怎麼流轉世間的,又要怎麼樣出離世間。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後,為弟子們講的最初的佛教道理就是四諦法。大家都要懂得什麼叫四諦法,因為佛的最基本的理論之一就是四諦法。

四諦,“諦”實際上就是真諦的“諦”,就是這是一個真諦,這四個是絕對的真諦、絕對的真理。四諦就是指苦諦、集諦、滅諦,還有道諦。苦,那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苦在人生中就是生老病死。集諦就是為什麼集這些苦難的因,到底是什麼原因。集就是積聚了二十五個有苦果的因。人有很多的苦,非常地苦,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從貪瞋痴開始的煩惱,造業,造著很多惡業,就能招感三界生死的苦果。實際上人的集諦就是告訴我們,苦是怎麼樣來的。滅就是涅槃,涅槃實際上並不代表死亡,而是一種解脫。大家一定要明白,死亡跟解脫不是一個概念,死亡是人的肉體死亡了,解脫就是生死相續,他的靈魂還在運作。所以要懂得滅諦,就是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滅就是要涅槃,要滅掉自己迷惑的業障,而離生死之苦,離開生死之苦,我們一定要離開這個生死。道就是完全解脫,就是實現涅槃境界的正道。一個人學佛學了半天,最後不是正道,那就很可能成為偏道。簡單地跟大家講了四諦,就是四種真理。

佛陀就是告訴我們,佛法裡就是苦、集、滅、道,還有十二因緣。因為這些分開講要講很長時間,師父就把十二因緣中的環節——有聯繫的十二個環節,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等以後有時間我再跟大家細細地分解,再來跟大家做更多的解釋。

首先是無明。大家知道無明,無明就是無知、不明白。你知道什麼?你不知道,才會闖禍;因為你不明白,才會六道輪迴;因為你不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你才會出事。

第二是。因為無明之後你去行了,因為無明而產生善與不善等等的行為。大家想一想,善和不善,自己有時候不知道的。你以為做了一件善事,實際上它不是一件善事。舉個簡單例子,人家夫妻吵架,你說“對方這麼欺負你,你跟他離掉算了”,你覺得是幫了她,實際上你是造了因果。所以行就是無明而產生的善與不善的行為。

接下去就是,意識的識,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後意識的形成,心理的意識所為。大家不要以為一個嬰兒在母親懷裡什麼都不知道,實際上他已經有感覺了。只要胚胎形成,他的靈魂注入,他就會有感覺,也會產生喜怒哀樂。心理的意識行為產生就是你的意識,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後都會有這種感覺。還在地府的時候,這種感覺更強烈。

第四是名色,相當於在投胎之前、投胎之後精神和物質方面概念的形成

接下去就是六入。“六”大家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通過眼、耳、鼻、舌、身、意進入你的思維器官,那麼感覺器官聽到好聽的聲音、音樂,人會興奮,吃到好吃的,人特別開心。這個六入進入內心世界的感官——感覺器官。

接下去就是。接觸,觸,就相當於投胎之後,接觸到外界的一切事物。一個人投胎之後,生出來之後,慢慢會接觸人間所有的事情,會知道這件事情好事還是壞事,可以做、不可以做,是靠接觸的。就像我們經常說,人跟人要靠接觸,接觸了,覺得這個人好了,你可能就跟他很好。

第七是。人有一個感覺的器官是受。受是什麼呢?對苦樂的感受。這個人覺得有苦了,他才會感覺有快樂;有快樂過了,有很多苦的事情出現了,他就會覺得這是苦。這是受。

第八是。人生,很多哲學家還有很多文學家在寫小說的時候,他們經常講一句話:這個世界是由愛組成的。人不能把愛僅僅作為一種非常狹隘的比如男歡女愛、夫妻之愛、跟兄弟姐妹之愛,其實它是一種可以變得很崇高的,你如果把它拉低了,那麼人間的十二因緣裡面,這個愛實際上就是愛欲和欲望,都有愛,“我喜歡這樣東西”“我喜歡這個房子”和“我喜歡這個人”,都是屬於愛的欲望。

九就是,取就是奪得、收取的意思。取就是追求,“我去取這個事情、取那個事情”。人就是“我喜歡這樣東西”“我去追求這些名色、這個名利”“我喜歡這朵花”“我喜歡這個會長、董事長”,這些名和你擁有的一些感官覺得非常好的東西——名色,那麼刺激你的物慾(對物體、對物品的一種欲望)。這就是取,因為你會去得到它。

十就是。有是什麼?現實中生存的環境就是有。“你有嗎?”“有啊。”

十一就是。生是什麼?我們說來世再生,生出來又滅度,滅度了又生。

老死。人生最後終有一天有終結的時候,這就是老死。

要懂得十二因緣,就是從無明(什麼都不知道),一直通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形成十二個因緣的環節,都是連續在一起的。師父舉個簡單例子,你非常不明白,到了這個世間,你可能還沒有到這個世間之前就是無明、無知,什麼都搞不清楚。然後你的無明、不知道,就會產生很多善和惡,因為你不知道這是善的、惡的,無明產生善與不善的行為。然後再接下去,你開始有意識了,開始準備投胎了,投胎之前、投胎之後,你知道了“我怎麼覺得很溫暖?”母親吃一塊冰激凌,你在裡面凍得像在冰山上一樣;母親喝一碗煲湯(廣東人喜歡喝煲湯),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滾燙,因為有些人還喜歡喝非常熱的。那孩子就感覺到這個投胎前的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概念慢慢形成了。慢慢出來之後,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開始接觸所有社會的一切,自己感覺了冷、熱,聽到聲音了,然後舌頭——小孩子肚子餓要吃奶瓶的時候,有時候他哭得很厲害,這個牛奶還沒弄好,這孩子就在哭,媽媽就拿個奶嘴先塞在他嘴巴裡,這孩子舌頭一碰到,他就不哭了。實際上就是一種感觸,好了,觸了,引起了接觸之後,小孩子就會感覺到吃了東西之後開心,笑了;苦的時候,沒吃,肚子餓,他會有感受出來。感受之後慢慢覺得,媽媽抱在懷裡的時候特別開心,愛欲、欲望都開始出現,人跟人之間的愛、那種欲望都出來了。接下來就追取一些民間和人間的名色和物慾。追取了之後擁有了,就存在在這個環境中,“我擁有它了”。然後再生出來,再生出來其他的想法,“我還要,我還要”。最後就是人生終有一天老死。實際上這就是十二個因緣環節的一種輪迴。

佛經上跟我們講,我們怎麼樣流轉世間,怎麼樣出離世間,無非就是由於業。人在這個世界上作孽很多,犯業很多,流轉世間。你只要在今世沒有好好地修,下輩子六道輪迴還會再來,就叫流轉於業。你造業了,下輩子還會再來。業就是由於煩惱和無明。你怎麼會造孽的呢?因為你煩啊,因為你無明啊,不明白。你不明白,去做了一件事情,傷害別人了,接下來給自己找了無盡的痛苦,那麼你就無明煩惱生起;生起煩惱,然後就造孽,造了很多業;造了很多業之後,要還嗎?這輩子還啊還啊,還不完,那麼下輩子再來投胎繼續還。所以這就叫輪迴造業。

造業是由於什麼樣的環境才會造業的?造業最重要的是心。因為你的心會造很多業報,造業的人會有業報。小乘佛法說的業報論就是講唯心因果。因為人的心會造孽、造業,那麼你的業報就是由於心開始的,叫業報論。這就是佛教基本的思想基礎,就是學佛的基礎。三界唯心,指三界的業報,業來了會有報應,報應了又會造業,造業了又會有業報……怎麼會生生死死離不開這些業報呢?因為你的心,你不甘心。這就是為什麼打官司,明明打贏了,又被人家重新再投訴,然後再打官司。你打贏了,他投訴;他打贏了,你投訴。這個就是你的心所造。因為你不買帳,因為你覺得是他錯,憑什麼他贏,這就是生生死死。

所以唯心所造,萬法唯識。所有事情在人間都是因為你的意識認為這件事情是不對的,所以才會繼續自己的行為。比方說,今天你覺得這件事情是你錯了,你是不是不會跟人家爭了?你覺得這件事情你是對的,你是不是不停地跟人家爭?人家找理由,你再去駁斥他。所以萬法唯識之認識一切,你必須要認識一切世間的現象。今天大家都在講你了,你應該懂得這個業報開始到來了。你因為長時間地這個不理人、那個不理人,跟這個不好、跟那個不好,等到大家都出來指責你的時候,你應該收了,不應該再去找理由,因為你的業報到了。很多人傻傻的,突然之間在單位裡有幾個人跳出來跟你鬥的時候,實際上大家都在背後講你,就有兩個人跳出來,然後邊上人就起鬨,實際上你的人緣已經很差了,這就是你的內心。因為你還不買帳,你的意識還不買帳,覺得你是對的,那麼就引起了內心的分別。

唯識,意識的分別,你覺得這件事情對,你會一直這麼執著下去。意識是什麼?意識就是分別的意思。要記住,你有這個意識,實際上你就有這個分別心。“我認為這個人改不好了”,你就是心中有分別心了;“我認為他一定會改好”,你也是有分別心。因為在你心中,意識“能分別”是心的作用,所以“所分別”。“所分別”是什麼?就是由心觀察對象,你的心去觀察這個事物或者這個對象,你跟它的作用,所分別心。佛教不管大乘還是小乘,中心思想講的是什麼?唯心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