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 講述
為什麼有的人惡心,有的人惡意?為什麼有的人貪圖欲望,瞋恨現實,然後再加上愚痴?這些都是造成你性格脾氣的一種基礎。因為你把這種種的色、心的存在,你對這個事物的理解全部存在你的內心當中;因為你看到的是外圍世界的種種色,你就慢慢地把這些種種色理解成這個世界的本體,“原來這個世界的本體就是這樣,原來這就是‘相用’啊”——看到了這個事物,原來就這個作用。舉個簡單例子,師父剛剛說的花,難道花就是放在桌子上,只有這個“用”嗎?花的作用可多呢。
所以任何一種物質和事物所產生的相,並不是這個事物的究竟。沒有相,你就不能用,你沒有對這個事物的理解,你就不能去使用它、跟它溝通。舉個簡單例子,你不能理解這個人性格,你不能跟他交朋友,否則你就會上當,最後就會失敗。所以沒有相,不能用;能夠理解它,那你才能用這個。你不能“用”,就不能證明它有體性。所以你對一個人不了解,要是隨隨便便跟他交朋友,你可能就會上當受騙。舉個簡單例子,你沒有看見一幢大樓,你就沒有看見這個物體的存在,心中就無法產生“相”,就無法“用”它,就沒有看到任何東西;不能看到任何東西的存在,就不能妙用。這個理解是哲學的,所以佛教是非常有哲學觀的。首先我問你,你看見這幢大樓了沒有?看見了這個物體的存在,你的心中會產生這個大樓的好壞——相會產生;產生了之後,你才能去使用它、去運用它。如果在你的內心深處、在現實中你沒有看見任何東西,你想像有這麼個大樓,你就不會去認為它存在,也不能去使用它,就失去了這個妙用。
實際上佛就是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會無中生有?為什麼很多沒有的事情,他會產生有事情?這就是妄念、妄想,因為“妄”也能“想”出事情來的。舉個簡單例子,這個人好幾天沒來上班了,別人謠言就出來了:“哦?怎麼回事?在家裡是不是打架?”只要有一個同事開個玩笑,邊上只要有三個人認同,可能這個謠言就成功了,那就是妄念、妄想出來了。你沒有看見過,連“相”都沒有看到,怎麼能產生正確的思維呢?你怎麼能去“用”這些呢?所以當你知道一句話,你不知道好的、錯的時候,你去運用了,可能就傷害了自己的智慧,傷害了你的本性。我們人懷疑別人就是這樣的,懷疑人家對你不好了,你的懷疑——你認為這個相是存在的,你沒有看見,但是你妄念,然後去“用”了——你覺得他對你不好了、在傷害你了,然後就記在心中。你去用了,最後就傷害了同事、朋友之間和佛友之間的感情。所以妄念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想像是虛空的物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想像出來的。那想像有正能量的想像嗎?有,飛機的製造者,還有發明家,首先運用的是想像力,然後去證實那種虛幻的東西存在。但是在妄念中,這個想像有時候是一種幻覺,你以為是對的,因為幻覺會扭曲你心理的正常狀態。比方說你對這個人印象一直很好,你想“他最近為什麼跟我不好了?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了?”開始扭曲了——曲線型思維,你的心理狀態就變成曲線型地去理解,然後會造成對自己的傷害。所以很多人拜佛,剛拜的時候,“觀世音菩薩,您保佑我能躲過這個劫”,他命根當中最近正好是有個善報,菩薩幫他了,點化他了,或者正好他一求,這件事情應了,“哎呀,菩薩真靈啊”。再碰到幾件事情,“求了半天怎麼不靈?”你命根當中沒有福德了,然後開始妄念想“菩薩不喜歡我了,菩薩不理解我了。是不是我買的水果太差?還是我磕頭不夠誠心?”什麼妄念都出來了,然後這種妄念在自己的內心,就存在一種曲線型的負心理狀態,不正常,覺得菩薩不關心他了。“上次為什麼關心我?”那麼慢慢地就以為自己是對的,就覺得菩薩有分別心。
實際上,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就像佛教講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這句話,眾善都要去做,諸惡都不能做,這就是一個真——一真法界。進步的人、精進的人、能夠忍辱的人、能夠努力的人,這個人就能夠修成佛,這就是一真法界。我們今天有信心克服自己身上的劣根性,能夠成功,能夠在這輩子修成,那就是擁有了佛的一真法界。或者如夢幻泡影般的世界是無常的世界,這也是一個一真法界。就是告訴我們這是真理,它是顛撲不破的,講的就是人的真心。
我們的內心佛性是非一非二的,不是一不是二;亦一亦二,是一也是二。你對一個人如果一心一意,這個人能對你不一心一意嗎?我們對佛性一心一意,非一非二,佛能不幫助我們嗎?你如果對佛三心二意,今天懷疑佛,明天覺得佛沒有照顧你,後天覺得佛怎麼有偏心,“為什麼他求了就靈,我求了就不靈?”所有的這一切讓你產生了很多貪心、恨心或者愚痴心,還有嫉妒心,你的三心、四心、五心全部都產生了。你一個意念會產生很多想法,這些想法又存在在內心深處,而這些存在的想法又是虛幻的,那麼慢慢地一個想法又生出種種想法。所以經文上就講,你的煩惱心、恨心……所有的心都會讓你產生種種想法,因為它會生根,它會發芽,所以你的理解也會慢慢地越來越多。所以佛教我們非一非二,亦一亦二。
世間的一切事物,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它都有道理存在的,它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的。就像我們能夠理解這個事物,就是有生必有死,任何事物都逃不脫成住壞空。哪一個人不是經歷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孩子出生了——成了,成為一個人了;住在這個世界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了老年開始壞了,身體壞了,所有事業各方面都不行了,往下走了;最後人沒了——空了。一個房子造好了,幾百年用完了之後,破損,拉掉,炸毀,重新再造。這就是辯證法。
我們活在世界上,要理解這個世界是有真理的,成住壞空就是真理,沒有一個人逃得過。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有相,這個相也會滅掉;今天看到了、聽到的、證實的一切,雖然能夠證實它的存在,因為它沒有自體,所以是虛妄不實的。什麼叫沒有自體?今天看到的事情,它沒有本身的一種生存和延伸的能力。舉個簡單例子,今天你看見小時候的一幢房子,這幢房子它有自己的生存能力嗎?它有自體嗎?沒有的,到了一定的時候它就沒了。小時候跟小朋友感情很好,慢慢地這種感情沒有自體,你不聯繫了,它就慢慢地不生根不發芽,就沒了。而人的思維是有自體的。為什麼?你自己會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多。所以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哎呀,你不要多想了”,因為越想越多,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煩惱。有時候好的事情、一個好的種子,越想越開心;而一件不好的事情,越想越難過。這就是虛幻不實的世界,佛教我們不要沉醉於這個虛幻的世界中。
永恆是真實不變的,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實相。要看到我們本性的相,而不是看到虛幻的相,這樣才能在佛法中真實妙用。所以我們修心的人不會浪費生命的,因為我們修心的人生命可以延續。因為人身體可以死,但是靈魂是不會死的,這就是實相。你知道了永遠不會死的東西,你就好好地去修,把它修得圓滿、修得完美,最後就沿著這個永不滅度的本性中的佛性,能夠超脫我們的人生,進入佛的境界。這就是你真正要看到的東西,而不是看到過去的一切。很多人把過去的一切記在心中,忘也忘不了。今天看見的一切都會失去,今天擁有的,明天也會失去,年輕的時候擁有的一切都會失去。這就是真理。比方說我們今天講的話,和別人爭鬥、爭辯,得來的那些證悟的方法,覺得“我贏了,我明白了”,也會失去的。
所以很多人當了很多人面很要面子,當時有點面子了,很快就沒有了。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概念,一種體悟的感覺,只是在內心理念上形成的一個過程,有什麼用?這個過程過了就沒了。就像我們坐車的時候看見邊上馬路上這個草非常好看,這花非常好看,開過了就沒了。所以還去停留在那些虛幻,明明知道它只是個過程,在這個概念中出不來,用現代話講,這個人叫死腦筋,佛法界講,就是在內心已經存在這個障礙了——內心的障礙。所以要學會放下,心無所住。不住在一路上看到的花的上面,也不住在今天要修心學好,一切都是以悟性出發,隨緣出發,心無所住,沒有對一件事情特別執著地放不下。經常問問自己,考驗一下自己:“如果叫我放下這個,我行嗎?”如果這個房子送給別人,你行嗎?“今天這個單位,我這個職位給別人,我辦得到嗎?”“今天別人罵我,吐我一口唾沫,我能忍受嗎?”每一天要想,每一天要心無所住,那你的心處處才是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