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講述

心包太虛是什麼?就是什麼都過去了,什麼都是虛幻的,人間所有走過的路我都能包容它,能夠看穿世界萬物,它都是虛幻不實的。我想通了,我想明白了,我看穿了,這就叫照見五蘊皆空。猶如一個草地上是空的,你才能從幾百米的地方看到幾百米後的地方,一覽無餘;如果你今天在草地上堆滿了雜物,你永遠無法看到這個有色世界的真正境界。我們今天如果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被虛幻所蒙蔽,就會被雜念、雜思維所利誘。因為我們有太多的雜物堆在草地上,我們一眼看不見幾百米以外的任何事物;因為太多的雜物和雜念把我們的智慧遮住了,讓我們離開思維中應該擁有的真正境界,把我們的眼睛蒙蔽了,就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沒有想到未來應該怎麼樣將利益拋去,用真正的善念、善利益去利益眾生。所以學佛單單去求未知、求神通,實際上就是緣木求魚。要改變自己不好的行為、不好的性格,過去殘存在自己內心……要勇於跟自己內心的這種雜念和不理智的世界觀去做鬥爭,去改變它的本性,讓自己脫胎換骨,擁有真正的佛性,那才是真正能夠依靠的心悟基本佛理。開悟是心開悟,所以要心悟。剛剛就是師父跟大家講整個修心的綱領。

接下去師父要繼續跟大家講,學佛修心,念經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大家都知道,學佛修心首先要念經,念經要念到心念停止,就是念到心中沒有想念、沒有想像,要念到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頓時解脫。就是念到後來,“我沒有去依靠、去依賴,我自然而然所產生的念經的心”,你連念經的意念都要念到不生。比方說很多人念經,“我要念四十九遍禮佛大懺悔文,我要懺悔我某某某的業障,我做錯了什麼,我在懺悔它”,你四十九遍的每一遍,都是把自己那些不好的事情想一遍,你說這個經文能乾淨嗎?你今天說“我要念禮佛大懺悔文來消掉自己身上的業障,我就不去想這些業障,我就把禮佛大懺悔文念好”,一心念佛,這樣念出來的經文乾淨,還是每一遍腦子裡就想著“剛才做錯的事情,自己很噁心”乾淨?這就是心念。所以念經要連自己念經的意念都不要有,“我在念經,我要消掉我的業障”——你這樣的意念都不要,那你就是“迴光返照”,就是菩薩的光會照到你身上,你當下就覺悟,親證如來本性。因為自己內心深處的佛性和所念的經合二為一了,而不是當中夾雜著那些骯髒的要懺悔的理念和事物。這就是學佛人常說的“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悟就是開悟,無生,無生法忍,沒有生出任何東西。念經要念到無能念、無所念,“我沒有為某一件事情念經”,這才是念佛的三昧。

師父今天跟你們講了,你們可能以後念經會進步很大。有些人為什麼念經、念禮佛大懺悔文念得滿臉都是淚?他不是在念經啊,他是在想他那些爛事,他是在想他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他解脫不了,沒有悟出佛理,他哪能得到智慧三昧?所以簡單的念經實際上不簡單,念經就是念心。所以你念經要念到經不在心中。經不在心中,那在哪裡?在你的整個的內心當中,而不是在外心。所以嘴巴念,心中也在念,所以即使念經了,心中要有經。如果嘴巴在念經,心中沒有經,那不是開悟,不是花開見佛,那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所以要用心,又要心中有經。

學佛人主張打破自己的妄想。人活在世界上都會有妄想,“我想要成什麼樣”“我幾年之後願意成什麼樣子”,每天都在想像一種虛幻的追逐名利地位,在人間紅塵讓你的境界會蕩然無存,會下降得很快。一個追逐名利、追逐虛幻東西的人,他很快就失去了理智,他的嘴巴會亂罵亂講,為了達到他的目的,他不惜一切手段。
虛空的世界在真如佛性面前,會被佛光照得無影無蹤。佛陀很早就已經告訴我們,這整個宇宙空間都是虛幻的世界,在這個地球上更是虛幻,找不到一個真的東西。就像人一樣,一輩子追求的東西,到最後都不是你的。菩薩慈悲,經常講“在什麼處”,你的心在什麼處、念經要念在什麼處(就是在哪裡),就是告訴我們,念經,你的心要放在哪裡。很多人眼睛一閉,狂念,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嘴巴在動,一遍禮佛大懺悔文背得出來,不知道念些什麼。心在哪裡?因為只有心能驗證親證本源的真如佛性。沒有心的念經是有口無心的。所以念經實際上要念到真實如來心,也就是說“我今天念經是用心的”,這樣,你就會把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都會念出來。念完一遍經要開悟,念完一遍經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處,念完一遍經要知道自己接下來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你的智慧德能就出來了。這就是念到後來,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你在人間做任何事情才能妙觀察智(沒有智慧能觀察什麼?什麼都看不懂,給你看了也不懂,告訴你也聽不懂,所以要有妙觀察智),要有菩薩常住在你的心中,你才能最後成所作智。

人間無明的薰染使我們內心生出妄心(很多人的妄心都是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不到的事情都是從內心生出的,“這件事情最好突然之間碰到個好人來幫我就好了”,你看,都是從內心深處生出來的。比方說很多人喜歡換房子,“我這個房子這麼差,最好突然之間有一個人因為家庭矛盾能夠跟我換房子,多給我點面積,讓我房子換得好一點,我能多占點便宜”,他這個妄心是從內心深處生出來,它是不現實的),然後你的智慧德能就變成了意識。為什麼?你認為的聰明——“我最好能夠跟他房子換了,他小一點,我大一點”,這樣的意識變成你的意識,然後意識讓你生出了無明妄想,你就覺得“這有什麼,這種人也有的。你以為啊?他大房子不願意住,覺得太空空蕩蕩,不舒服,他想小一點、溫暖一點。你看我們家那個房子這麼小,很溫暖的”,他就會這麼想,無明妄想生出。然後妄想讓你變成妄心在動,“這種人有嗎?”開始花錢登報紙,你的妄心復薰無明(復薰就是反覆地薰。薰是這件事情沒有的,反覆在心中想“可能……可能……”其實你們知道,中六合彩就是這種反覆的無明復薰,就這個道理)。妄心的復薰無明就是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不停地去想,在你的意識深層當中你會認為這是真的、可能的。很多人就說“我買六合彩,我買一年、兩年、三年、四年……買十年,看看它中不中”,你心動了,產生了行動,你就不斷地去花錢做,這就是“種其因,還其果”。因為你種了這個因,那麼你的果就是失望,佛教界講叫“因還果”。然後“果繼因”,因為你沒有中到,你又買了,又種這個因了,“不可能的,下一次我一定能中上”,那麼果繼續這個因。果繼續這個因,那麼你接受到的果又產生另外的因。舉個簡單例子,你跟他吵架,本來應該吵完了,因為上次你欠他的,這次他罵了你,大家扯平了,下次大家互相沒關係了。但是你又罵他,種下了又罵他的因,你就等著他下一次再繼續罵你,這叫“果繼因”。然後接受到的果又產生了另外的因。接下來就是“因起果”,因,你種下了,又開始把這個果報生起了,叫“因起果”——種下的因產生的果報。所以你不買帳,跟人家再鬥,這就是師父跟你們說的,很多人上法庭,贏了,三年的官司終於打贏了,開心啊,對方又上訴了,接下來再陪他三年吧,這就是因果報應。所以種下因一定會產生果報,那麼果再還因。判下來了,這個果你是勝利了;對方又告你了,告你之後你也告他,然後你勝利了;對方又開始攻擊你,又開始搞你……因為果報又種下了萬惡之因,這就叫因因果果。所以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只要跟別人作惡,它是無窮無盡的煩惱;只要跟別人鬧了,就有無窮無盡的煩惱。在你的意識中反覆地薰染意識“我一定會贏的,三年都打了,我不怕,我再打三年又怎麼樣”,你反覆地薰染你的意識,讓你的意識中產生虛幻——“肯定會贏的”,這就是虛幻,妄念起了,“我怎麼打不過他?我的律師現在越打越精!”——妄念引起自認為對、錯的過程,自己認為“這個肯定是對的吧?我這麼多年打下來了,我不能放棄,我一定要贏”,整個這種引起妄念、自認為對和錯的過程,這就是你第七意識形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