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講述

好,今天繼續跟大家講《白話佛法》。

佛法的高境界就是寂然不動(寂就是安靜,然就是自然),一個人要清淨才能得住,什麼事情,乾淨了就能夠住下來。舉個簡單例子,能夠到一個地方安定下來,這個地方一定是很安靜的,能清淨的。人經常在冷靜之後,就會變得非常有智慧;一個人在煩燥的時候就會失去智慧。一個人很煩燥,在罵人,在吵架,在想不通,那個時候智慧就離他而去了,所以冷靜之後人會有智慧。人在忍辱之後,脫胎換骨。你想想看,你能夠忍耐,說明你這個人已經忍人所不能忍。想一想,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到,你是不是已經脫胎換骨了?所以有佛性的人能夠忍耐,能夠有智慧,平靜、清淨,心得住。

很多高僧大德修心都是“不言而善應”。就是有的事情用悟性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去說的。你去看,整天“嘰嘰呱呱”不停跟人家解釋的人,有智慧嗎?所以“不言而善應”,也就是說不管在人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能夠從善去應對,會有善的感應。舉個簡單例子,很多人打坐,好不容易憋了一天,到了晚上出關了,又開始滿嘴胡說了,他憋不住,言多必失。中華傳統文化說“言多必失”,有的話不如不說,因為說了,你會找不到自己的智慧。你安靜了,寂靜了,冷靜了,智慧就跟在你邊上,你才會找到內心本性的善良和清淨。你想想看,能夠清淨的人,是不是能夠找到清淨?一切都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出來這條智慧之路。

學佛人經常說“我今天有靈感了,是菩薩對我說的”,有些人打坐聽到菩薩對他講話,是有,但是不能沾沾自喜。你能見佛,你也能見魔,你心中魔性很多,根本不能寂靜、找到本性的任何感應。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人靜不下來,不能心中安定,他就找不到本性,找不到本性的人沒有任何感應的。有感應的人就是有智慧。過去說什麼叫聰明?耳聰目明,反應快。那麼很多人沾沾自喜,魔考就來了。你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考驗就開始來了。別人講你一句你不好的,你禁不起考驗,上竄下跳,馬上就不得了了,不能寂靜,所以你就找不到你的本性,然後你身上就沒有任何感應。有些人一覺得自己看到菩薩了,或者看到什麼了,然後沾沾自喜,別人說他幾句不好的話,馬上上竄下跳,最後著魔,精神分裂症。“啊?我會這樣嗎?我是誰啊?”永遠找不到自我,永遠丟失了佛性和悟性。

所以真正得道之人是無言無聲,他沒有話,不要發聲音的,一切盡在不言中。所以有時候說“此時無聲勝有聲”,你能夠理解別人,你還要說什麼話?比方說今天公司裡缺了一樣什麼東西,人家說是他拿的,你只要看看他從來沒拿過東西,你用不著講“你拿過嗎?”不講話,此時無聲勝有聲。你知道肯定不是他拿的,不可能的,這就是一種心理感應。有感應的人是有智慧的。所以無言無聲,無行無爭,就接近本空了。無行無爭,不要有什麼行為,不要去跟人家爭,就接近自己的本空了。因為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空性,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東西,你想在空氣中能夠找到什麼實質性的物質嗎?空氣中沒有實質性的物質,它是虛空中的各種分子結構。

涅槃清淨。涅槃的人是開悟的人,開悟的人是清淨的人,清淨的人是不會給人家臉看的,不乾淨的人動不動就要給人家臉看。在這個社會上,你不能做到圓滿寂靜,你的心永遠在悸動(所以人家說“悸動的心”),使你上竄下跳,使你不能平安,使你不能平穩地生活在這個人間,那麼你就丟失了智慧,因為智慧永遠跟寂靜作伴,不會跟煩燥作伴,也不會跟煩惱作伴。

圓滿寂靜就是與世無爭。你們想想看,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會不寂靜嗎?你搞他,他笑笑,“這是人間”;你諷刺他,想想“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境界是不一樣的,大家要好好修”。你已經與世無爭了,因為自己心裡得到無色聲香味觸法,所有的一切已經達到了一種境界,無苦集滅道,你都明白了,所以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人就是在這種迷惑困惑中,丟失了自己的本性。以為自己是對的,以為自己內心有靈感了,以為自己接近本空了,實際上你的空性還是在幻滅中。

有時候無言是一種高境界的寂靜。世界上很多人間的事情你去評論幹嘛?這種事情本身就沒有一個標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夫妻吵架、夫妻打架,你說誰沒有道理?你跟孩子吵架,孩子都講出一套套的道理,這些道理你能接受嗎?不能接受。他能接受嗎?他也不能接受。那你說,說什麼理啊?所以無言就是一種高境界。無言是什麼?無言就是對社會的一種看穿看破,看穿這個世界是假的,是虛幻的,沒有必要去解釋。別人來誣衊你、誹謗你,你從來沒做過這種事情,你要去解釋嗎?比方說你從小到大品質很好,從來沒有偷過東西,突然之間人家誣衊你,說你偷東西了,你有必要去跟他解釋嗎?

所以寂靜是一種高境界。高僧大德修得越好,八風吹不動,如如不動的本性,他能盡顯金剛菩提的得道之心。佛道和菩薩都是清淨、空寂、如如不動的。一個人如果能夠穩得住,這個人就是如如不動;一個人碰到事情就跳,碰到事情就鬧,那麼這個人最後就如蘆花草浮在水上。人為什麼會輕浮,人為什麼會動不動就跳?因為心一動,就會有行動,因為很多事情心動了,行為就開始動了。所以很多人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動,才會造成傷害自己和傷害別人的行動。

所以學會控制自己,要修到無思、無為,“我什麼都沒做過,這個事情我沒想過,好事情我沒想過我就做了”,寂然不動,如如不動。如果你已經不去想它就能做出善事,根本沒有去想過“我要做某一件事情”、為了得到某一種目的,那你就是無為,修道就會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你為了修道成道,拼命地去打坐、苦修,並且想知道自己的未來,想知道自己的過去,你在找尋那些虛幻世界中曾經擁有的你,那你就在虛幻中失去了禪定的心,你得到的那種神通也是虛幻不實的,最後給你帶來的只是一種幻覺。舉個簡單例子,你們現在想想小時候某一件事情,曾經跟人家吵架、去報告老師,或者曾經傷害過同學,這些事情是不是現在想起來就像一種幻覺一樣?為了跟人家爭某一個名利,去傷害別人,去誣衊別人,寂靜就離他太遠。一個很穩重的孩子,他不會輕易去傷害別人;一個有修養、有教養的人,他早已遠離了愚痴;一個能夠不講話的人、能夠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的人,他已經擁有了悟性,所以他得到的任何感應是正確的。而一個人拼命去追求人間的任何感應,“我感覺到這個事情”“我感覺到……”整天心在亂動,意在亂想,念在欺騙自己的良心,最後不是執著就是著魔。

所以無思、無為、寂靜,在佛法界就稱為“感而遂通”(因為上次師父跟大家講“感而遂通”)。在追求未來、過去、現在的人,他會失去現在,得不到未來,也會連累他自己的過去。很多人連現在在做什麼都不知道,他怎麼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未來和理解自己的過去?所以很多人活到今天,你叫他講講他的過去,整個在虛幻中,不知道說什麼;有的人叫他解釋,叫他共修講一講自己的體會,講出一大堆過去的虛榮。所以一個人不能心包太虛,就會失去智慧。心包太虛是什麼?就是什麼都過去了,什麼都是虛幻的,人間所有走過的路都能包容它,一眼能夠看穿世界萬物,它都是虛幻不實的。想通了,想明白了,看穿了,這就叫照見五蘊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