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講述

人的開心、快樂、悲傷都是隨著心在動,萬物唯心造。你的心識在變化,你心認為“我現在很安靜,我現在很安靜”,你可能就安靜了;你的心認為“我怎麼這麼煩躁?我控制不住了”,你就真的會控制不住。這就是你的心。所以你的思想和內在的分別心、觀念,都會讓內心起波濤。就等於一個嬰兒生下來的時候是沒有想法的,他的心很平靜,像大海一樣;但是他逐漸長大之後,在他人生的風浪中,風風雨雨中,有了風,有了浪,這個孩子接觸的事情越來越多,他的主觀意識開始變化,第六意識開始成長。等到他第六意識慢慢地成長,長成後,慢慢地變成一個習慣性的思維,那麼他就產生了喜怒哀樂。為什麼叫習慣性思維?過去科學家做個實驗,跟小孩子說“哭”,就做個臉相給他看“笑”;然後跟小孩子說“你笑啊,你現在開始笑”,然後就做個哭的樣子給小孩子。這孩子就是根據你所講的“笑”,他就哭;你說“哭”,他就笑。這是一種習慣性的東西,這是第六意識在慢慢成長。你接受了哪些後天的習慣性思維,你就產生了哪些喜怒哀樂。

所以人的第六意識其實就是一種第六感覺。我們經常說第六感覺,它是一種感情聚合的交織點。人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又有恨,又有癡,又有貪,有時候又覺得很快樂。有的人為什麼皮厚?在騙人家的時候,他心還在想“我不是也被人家騙過嗎?所以我騙他是天經地義的。”所有的這一切,當你的意識——這種骯髒的和乾淨的意識,存在於第六意識中,你實際上要學會,在第七意識之前很快就要把自己第六意識的感覺梳理乾淨,要返回到自性,歸到本體。佛法講的就是找回我們自己的本性,只有找回我們自己的本性,才會擁有佛性。

師父現在正在跟你們講思想。你們本來沒有想過很多事情,因為師父講的話引起了你們的思維。我不講,你們不會去從這方面想吧?我一講,你們從這方面去想了,你們就會對師父的話產生分別心。有的人就覺得師父講的話對,有的人就講不對,那是不是對師父的話產生了分別意識了?所以產生“講的對”和“不對”,那就是“感而遂通”,都是由感覺開始的,人這個感覺,而使自己的思維慢慢地隨著某一個感覺的概念而變化。比方說我看見了某一個人,我開始沒覺得他很會吃,每一次看見他都吃得很多,那麼我慢慢地思維感覺著“哎呀,這個人怎麼吃得這麼多”一個概念,每一次都看到“怎麼吃得這麼多”,那麼這個“這麼多”就是一個概念。那麼在我的心裡就會產生變化,一看見他就產生了一個概念叫“吃得多”。所以在第一個思維之後,學佛人要懂得怎麼來改變呢?就是當一個思維過後,必須在第二個思維還沒有開始想之前的當中,就必須看清這是一個虛幻的世界。

這師父跟你們要舉例子了,因為講得很深。比方說,你今天在想佛法某一個問題的時候,比方說吃素,“吃素啊,吃素是蠻好的,但是吃素的人為什麼吃蔬菜啊?蔬菜它也有生命的,植物也有生命的。”好,第一個意識已經開始想過了,第一個意識是“吃素很好”;第二個意識是“吃素,那麼植物也有生命的,那麼我們吃植物對不對?”這是第二個意識。在第二個思維還沒開始之前的當中,你必須看清這是一個虛幻的世界,就是要認為第二個想法是錯誤的,你必須知道“我們不殺生而吃素”,所以你就把第二個思維——要跟進的那個思維,完全要回歸到“一元”這個基本理論中,也就是回歸到第一剛剛你認識到的“吃素是好的”這個理論中,而不應該產生第二個虛擬的設想,那麼用第三個正確的思維來取代第二個思維。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吵架,第一句罵出去之後,他知道這句話罵錯了,他後面一定是比較軟的那種話出來了,不會跟人家繼續吵了。聽到大家說你不好,當你第一個想法是“我怎麼不好了?他們又在胡說了”,當你第二個思維想去跟他們評理、爭論的時候,在這個想法還沒出來之前,要有馬上感到“我要想通,我要取消第二個思維”,你馬上就會想“誰都會被別人講”,而用這個歸還到本體的正能量的思維來打消第二個思維,實際上就是“寂然不動”,就是回到第一個思維中。不要讓第二個思維來擾亂第一個思維,這叫寂然不動。也就是說一個人冷靜了,就算一句話講錯了,第二句千萬不要再去彌補了,越彌補越糟糕,叫做“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在第一思維剛開始的時候,就能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找到佛性,然後把自己的思維遷移到不動的清淨境界。也就是什麼?把自己的思維還是放在最乾淨的地方,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這就是佛教界經常講的“止觀”,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叫你“止語”,不要再去講了。這就是參禪,這就是六波羅蜜中的忍辱之心。佛家的思想觀念講的是,當意念一起來的時候,就要有修養和精進忍辱心,又要有寂靜的功德。明明知道欲念會讓你上火、爭吵,你要用自己寂靜的冷靜心,把自己內心的一種膨脹的怒火壓下去,去糾正它,從而形成忍辱之心。佛法講來講去,講到後來就是做人,你有這種內在的理解力,你還會跟別人吵架嗎?還會跟人家鬧嗎?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著內涵、內修、禪定,在這個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貢高我慢,破除了多少貪瞋痴慢疑。這就是內在的心要像金剛般若一樣如如不動。

今天要跟大家講一個佛陀的故事。我們知道今世的苦果源於前世的惡業,今世的善業可感後世的善果。就是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有一次,佛陀正在精舍中,他對諸位比丘弟子宣講真理的時候,從門外走進一位被外道差遣而來破壞佛陀的少女。這個少女走進來,直接就走到了佛陀座前,一手指著自己的腹部,一手指著佛陀道:“沙門,你害得我好苦啊!你既與我私通,現在我有孕在身,你卻不顧我的一切。我到處去找尋卻找不著你,原來你躲在這裡逍遙安樂。為什麼你家事不管,卻來說這些無用的廢話?現在你總算給我找著了,你怎麼樣安置我啊?”

靜坐在那裡聽聞佛法的所有大眾,一聽少女所說的話,不覺大驚。大家都心中奇怪,低頭默然,沒一個人講話。當時有神通的目犍連尊者不慌不忙地從座位中施展神通,變化出一隻老鼠,跑入了少女的衣服裡,把那紮在腹中的繩索咬斷。於是,藏在裡面的一只臉盆從這位少女的肚子這裡掉了下來。這時候,在座的弟子們見狀都喜笑顏開,驚疑頓失,並且唾罵少女,說道:“你這個罪人,妄興誹謗,誣賴無上正覺的人天導師!土地無知,才會容載你這個惡物啊!”“是啊!是啊!”大家都在這麼講。

話聲剛落,地突然之間裂開了,猛烈的火焰湧了出來,那少女就墮落了大泥犁中。阿闍世王目睹此情,心驚毛豎,請示佛陀說:“佛陀,這個女子現在在哪裡?”

佛陀告訴他:“大王!她現在所墮落的地方,名叫阿鼻泥犁大地獄。”

阿闍世王又問道:“佛陀!我不明白,這女子身不犯殺盜,只口造妄語之罪,怎麼會墮入阿鼻地獄呢?”

佛陀開示道:“大王!我所說的法中有上中下三種,其實就是身口意。”

“佛陀!請問您,哪種為重,哪種為中,哪種為下?”

佛陀說:“意行最重,口行處中,身行在下。這個女子所造的罪孽就是屬於口業。”

舍利弗插口就請問佛陀道:“佛陀,為什麼這個女子要來誹謗佛陀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在往昔劫中,最勝如來住世的時期,有凡、聖兩位法師。那聖師名無勝,因修行精進,證得六神通,所以一切修行者都對他恭敬有加;另一位凡師,一般的普通法師,名叫常觀,在修行的功夫上距離無勝法師相差甚遠,並且他世俗的習氣很重,常鬧脾氣,因此別人對他都不很重視。那時候,當地有一位財富震動王城的長者(就是一個城中非常有錢的長者),家中有一位很出名的賢婦(就是非常德賢的婦人)名叫善幻女,德貌俱備。善幻女對修行者都是尊敬供養,尤其對無勝法師更是特別恭敬,每日的供養都常選最可口的食物。這是因為無勝法師修行功夫上的精進,從而得到應有的福報。一般人的眼光常是有色的,有分別心的,不平等的,善幻女對修行者雖然恭敬供養,但她對修行者的看法還是有分別心,不能平等對待。因此對那修行較差的常觀法師,這位善幻女就不顯得那麼虔誠(因為她對法師有不同的分別心)。雖然她也是相等地供養,但在行動舉止上就有照顧不周的缺點,時常現出不恭敬之處。這在未證果之前對世間虛幻不實還有執著心的常觀法師看來,當然會為自己抱不平。於是流言就自然走了出來,這位常觀法師經常逢人就有些造謠地說善幻女與無勝法師有私,同樣的供養品,暗地裡卻有分別。”

佛陀說到這裡停了一會兒,又對舍利弗說道:“你知道那常觀法師是誰嗎?”

“不知道,世尊。”

“曾經有一世就是我的前身。現在雖然成就佛陀,但是餘殃未盡,所以還得再受臉盆假腹的誹謗。”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業報非常可怕,所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注重口業的修行。

一個人要想成佛,就要鍛鍊自己的金剛不壞之身,這個身實際上就是心。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也就是說學道之人,要把自己心中的污垢去除,不要去染著,就是“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也就是說,只要把心裡的污垢染著去除,行為就會變得非常乾淨。所以沒學佛之前,人經常發怒;學佛之後,我們明理了,就不會發怒,因為人在不明理的時候才會發“無明火”。但凡發怒,都是一種違背佛法精髓的體現。所以真正的學佛人不會發脾氣,真正的學佛人不會太肯定自我的看法,這就是要去除執著,這樣的人一生才少後悔。

謝謝大家。好,我們下次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