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講述

在修心中最重要的,要修綱領。修心忙了半天,到底什麼是修心的綱領呢?就是要如如不動。中國傳統上曾經講過“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懂得:今天對什麼事情,首先要有感覺,要用心去做,只要去慢慢地感覺,慢慢地去做,你的思維會慢慢地認真,會變化,會想通;寂然不動,就是靜默之後你的心會如如不動。所以一個人能夠安靜,他就不動;一個人心動了,他會有行動。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概括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心物一元”的基本理論。

什麼是“心物一元”?就是心理和物體其實是合二為一的,都是從心來的,這是基本的理論。其實這就講到了生命的自性和本性,它是寂然不變的,是如如不動的。也就是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內在都是如如不動的,我們應穩住,不應該吵架。如如不動的人不會吵架,如如不動的人不會動不動就跟人家耍性子、跟人家翻臉。所以要懂得,本性是永遠不會變的。只有當你靜下來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本性的存在;你在煩惱的時候,找不到你的本性;你在欲望膨脹的時候,丟失了本性和佛性。所以只有寂靜才能不動。

如如不動,感而遂通。師父舉個例子,我們把眼睛、注意力放在某一個物體上,這個物體我們就會看得非常明白,看得非常清楚。耳朵也是感而遂通,也就是說實際上你用心,你想聽誰就能聽到誰說話,你的眼睛想看誰,你就能看到誰。舉個簡單例子,過去我們要看一個人很不容易,現在容易嗎?現在你想看誰,只要上網,什麼都看得到;你想念誰了,只要打開Internet(互聯網),馬上就能夠看見。這個不就是感而遂通嗎?我們耳朵能夠想聽誰的話就聽誰的話。“我今天不想聽你講話,很討厭,我不聽。我想聽師父講課,我就聽師父講課”,你就能鎖定聽誰的聲音。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用內心關注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只要用心和誠意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有一種感知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只要心誠,則靈。我們今天跪在菩薩面前,只要誠心誠意,就能夠有感知菩薩知道我們在求他的那種能力,我們就能懂得感而遂通。大家明白師父講的意思嗎?就是當你對某件事情感覺到了,你自己的精神和精力全部參與、注意力全部用在對某一件事物判斷的時候,自己的敏感性就來了。舉個例子,你對他從來沒有防備的時候,你沒有敏感力的。今天別人告訴你“你今天當心,他會在很多人面前講你的,所以你今天千萬不要得罪他。你講話稍微有一句話得罪他,他就當著人家面馬上罵你。”這時你到Party(聚會)上就會特別當心,怕惹怒他,所以講話都不敢跟他講。你是不是有這種感覺來了?這就是師父告訴你們,一個人只有寂靜才能發現寶貝,一個人只有精力都貫注在某一點上,你才能求得菩薩對你的慈悲關懷,你能感受到。

師父在法會上曾經講過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個父親在上班之前,上班已經來不及了,他為了找手錶,找來找去找不到,在發脾氣,在亂摔東西。兒子被他嚇得坐在邊上聲音都沒有。最後孩子說:“爸爸,手錶在這裡。”爸爸這個地方剛剛找過的,覺得奇怪,一件衣服壓著,這孩子怎麼知道的呢?爸爸說:“孩子,你是怎麼知道手錶在這裡的?”孩子說:“爸爸,我一直沒有講話,我很安靜地坐在這裡,所以我才聽到秒針走動的聲音。”

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靜能生慧,安靜才能發現自己內心的活動。你的內心在想什麼,有時候你根本控制不住;只有安靜下來,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有時候安靜下來,覺得“我怎麼會這麼想的?我怎麼這麼亂想?我怎麼把人家想成這樣?”自己都會慚愧,因為智慧來了。所以驗證佛法,只有靠寂靜,只有靠如如不動,你才能感受到佛法的存在。安靜的人能看到佛,安靜的人能感受到佛在他的心裡,能感受到本性中的智慧。為什麼靜能生慧——寂靜能生出智慧?為什麼要寂滅呢?實際上寂滅就是涅槃,徹悟真理。然後在傳統的佛法中寂然不動,如如不動,就是涅槃,就是一種智慧,就是境界的提升,是一個道理。

師父再跟大家講,寂滅了(這個人如果寂滅了,沒了;所喜歡的房子如果沒有了,寂滅了),當然心就如如不動。比方說你本來牽掛這個房子,最後房子沒了,被家裡人賣掉了,那你也就放下這顆心了;你很牽掛這個人,人家最後告訴你,這個同學你牽掛他一輩子了,這個同學已經走了,你是不是如如不動,放下了?你就寂然不動了,他寂滅了。佛教就是告訴我們,人到最後都會寂滅的,都會沒有的,你為什麼現在要罣礙呢?你的錢會用完,你的房子終有一天不是你的,你的身體也不是你的,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會寂滅,那你為什麼要罣在你的心中呢?所以佛教講到後來,它的智慧之諦就是在於“我本來就應該寂滅的,我不應該動這個心,因為我本來的心就應該如如不動,不管他是房子還是人,對我來講要如如不動”,就猶如本初的覺醒。所以不能因為某一件事、物和人,我們來喚起自己那種欲望的心,知道一切都是苦空無常。師父舉個簡單例子,當你剛剛五歲懂點事情的時候,有個人告訴你說:“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你現在還要什麼?”可能這孩子就想:“是啊,我什麼都沒有的。”等到他一輩子擁有了房子、汽車、妻子、孩子……一切的時候,他就放不下了。

所以要懂得寂滅的道理,也就是說歸元——歸到零。所以為什麼叫“元旦”?是一個重新開始,元——歸元。這就是告訴我們,你只要有這顆寂靜的心,你實際上看見這世界上人物、事物沒有一樣在變化,還是如如不動的。舉個簡單例子,今天結過婚的男士,你只要今天坐在下面聽課了,你說你太太在家裡,你沒有罣礙;那麼想像一下,你如果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一個人的時候,沒有這個家的時候,你今天坐在這裡是不是一個人?是不是跟三十年前是一樣的?你沒有動,沒有變化。那麼再往前想,你生出來的時候是一個人,死的時候也沒有人陪你一起走,是不是一對一?是不是從原始到終結都是一?所以叫歸元。

所以師父跟大家講了這些,你把寂靜的心從小帶出來,最後走了,你的心歸於寂靜,還是那顆心。這就像有一首歌曲裡講的“我還是原來的我”,你沒有什麼損失,等你走的時候,一個人走的時候,你損失什麼了?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早上太陽升起,晚上太陽落山。我們人也是這樣,因為寂滅不是一個定死的東西,它滅了還會再有,有了還會再滅。佛陀在唯識論中就是告訴我們,人的心是變化的,今天擁有的會變化。所以你要用自己如如不動的心去識別它、去理解它,知道它是如如不動的,到了最後還是歸元,這樣你的心就不會有貪心,不會有恨心,不會有愚癡心,你就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感覺了。

可能你們沒有這種感覺,師父給你們解釋一下。兩個人打官司打了五年,每一次想到這官司就難受,一直沒有解決這個難事。怎麼辦呢?沒有超越時空感。“再打下去也不一定能打贏,算了,跟他講吧。大家這個事情解決就算了,不要再打官司了。”這個時候對方同意了,大家都疲憊了,一下子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是不是感覺時空縮短了?所以有時候夫妻兩個人打官司,法庭上不見,都派律師,一直不見,不跟你談,不跟你見面,覺得兩個人隔得很遠,有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然而,當一旦想通了,不能再這麼下去了,打個電話,“哎,我們出來談一下好吧?”他也想談,兩個人把事情講講清楚,是不是縮短了時空?是不是馬上就兩個人在一起了?所以擁有了感應,超越了時空。

這就是佛教界說,你在外緣和內緣的一感覺、一動——一個感,才會有一個覺悟;沒有一個感悟,哪來一個覺悟?對某一件事情的發生產生了一種感,就是感覺,才會有覺悟。所以,我們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佛經經常叫我們返歸於體——本體。我們的思維、想象都離開本體了。我們的本體是我們的佛性。人有時候吵架的時候不像一個人,人在痛苦的時候也不像一個人,因為他離開了本性,本性是他的佛性。佛陀說“眾生皆具佛性”, 現在沒有佛性了,所以才會打架,像動物一樣地打,像動物一樣地罵,離開了我們原始的本性。

所以任何人做什麼事情,實際上都要懂得:“我今天做這件事情,到了最後會回歸到我自己的本體當中。”就是今天罵別人,最後人家會罵你,還是回到你身上;你今天打別人,人家會找人打你;你今天搞別人,別人一定會搞你;你今天在別人面前講別人不好,別人也會在他的面前講你不好。這就回到你的本性,回到你的本身、本體。你們想想看,人一生是不是這樣?搞,搞到最後呢?什麼都沒有,失去。一個人從幼兒時代出生,經過了一生,最後進入老年時代,還是一個人。一個人孤零零地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孤零零地一個人離開,你們告訴我是不是就是回歸本體,回歸你的本性,寂靜消失。到了老年,安安靜靜躺在床上,無聲無息地這個人就消失了;那麼再投胎,再從他小時候開始,這個靈魂沒有改變,他的心在寂靜,然後再慢慢地再重始——重新開始。而改變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你的身體。實際上很多人說“我改變了”,改變就是你的空性在改變,你的本體沒有改變,如如不動。所以很多人說:“哎呀,我怎麼不認識自己了?”對了,因為你的外塵太多了,你的業障太重了,所以你改變不了自己,把自己的本性都改變了,不像原來的人了。只要把你外塵改變,毛病改變,那麼你還是如如不動的本性在。

靈魂的感覺,在人的身體上永遠起著作用,所以一個人只要有靈魂,他就會有感覺。人家說你的魂不在了,你這個人沒感覺了。“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啊?” “哎呀,真的,我忘記了。” 你丟失了。佛教比喻我們的本性像海水,被外面境界的風一吹,我們的本性就起波浪了,這就是“感而遂通”。因為你感受到外面環境的變化,使你慢慢才感受到:第一,你心靈本性的存在;第二,你會隨波逐瀾。但是本性你還是看得到。如果沒有風,就不會有浪,那麼當你寂靜如初的時候,心又回到平靜的海洋。所以菩薩就是叫我們如如不動,為什麼要起風,為什麼有浪?就是你的心在動。我們人的思維情緒一樣,如果我們人本來沒有多想,但是環境影響了,我們就會想得很多。舉個簡單例子,本來你跟這個人關係一直很好,只要有一個人告訴你他在外面講過你不好,你的心就開始起波浪了,你就不能跟他很好地用語言、思維和行為來感化他,來幫助他。這就是你的心受到了環境的影響而在動了,你就會產生很多負能量的東西。同樣,你聽到別人說這個同事對你好得不得了,偷偷地為你在祈禱,為你在幹嘛,你就會心中產生正能量,這也是一種波浪。但是人間的一切波浪最後都趨於平靜,像寧靜的大海一樣。人的思維情緒安靜下來之後,他的思緒會平靜。這個人在吵架的時候,他是不理智的;等到他不吵架的時候,他平靜了,然後他的喜怒哀樂就會寂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