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7日 講述

我們人碰到事情,經常第一句話就是說別人不好,“你怎麼不好、你怎麼不好”,誹謗他人,做什麼事情總是說“你不好”,要讓他讓你,從來不知道自己去讓別人的。你記住了,你經常去讓別人讓你,時間長了,你會慢慢地偏執,你會我執;你時間長了,就會退失佛心。所以慢慢時間長了,你就會不修心、不學佛了。

師父讓你們明白,種下難以挽回的惡因,就是因為你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都在種惡因。你說“我怎麼得罪他了”——人經常會講一句話“我怎麼得罪他了?我真的不知道我為什麼會得罪他,他為什麼對我不好?”你剛剛沒給人家一個笑臉,你剛剛講話很討厭,你剛剛講一句話,只顧講這個人,沒考慮到邊上聽的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記住了,你是在暗中諷刺他,種下了一個不好的惡因,這些都是不知道的。就像夫妻兩個人吵架,吵了半天說“你為什麼今天跟我吵啊?”“誰叫你講這句話的?”“我什麼時候講了?”“你講了,你還不認識?你講了,你還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講了?”人這種因,都是無知才種下的,種下了這麼多的因,惡因會影響你的前途、事業。

師父經常講,人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改毛病就是戰勝自己。人很痛苦,要學會改毛病,戰勝自己,你才能戰勝人間一切苦難。師父在這裡沒有叫你們戰勝別人,要戰勝自己人間的一切苦難,因為你戰勝了自己,你就不會煩惱,不會痛苦,你就是戰勝了自己本應該嚐受的苦難,你不承受了。舉個簡單例子,別人在罵你,你說一般人家罵你,總會生氣吧?正常吧?你戰勝自己了,“我不能生氣,氣出病來無人替,他怎麼誹謗我,我不是的,沒關係”,戰勝自己了吧?接下來不煩惱了吧?不痛苦了吧?否則你會很痛苦、很難過。

師父告訴你們,苦樂是怎麼來的。苦樂本身就是心的感覺——覺受。苦也是一種感覺,樂也是一種受。真開心,哈哈一笑,感受吧?笑完了還有嗎?“剛才我笑得可開心了”,有幾個人笑完之後還記得的?你們生活中有很多非常可笑的事情,想起來就會笑,但是你會一直放在心上嗎?笑過了,沒了,那是一種感覺、感受。你們年輕的時候沒有快樂過?你們年輕的時候沒痛苦過?現在就是一種感受。比方說,你感受痛苦很深,你拔不出來,你就是憂鬱症;你感受快樂很深,那你這個人就是彌勒佛。

所以師父跟你們講,人心的覺受,有時候不見自己的心在何方。心是製造苦與樂的根源。你今天快樂,“我想開心,我就開心”,好,快樂了。“我就不開心”,人家說:“算了,開心一點吧。來,我們出去玩玩。”“不出去!”“出去了,開心點。”“我就不開心!”你們有嗎?小時候有嗎?現在有嗎?小時候愚癡嗎?現在愚蠢嗎?還是換湯不換藥。

所以師父叫你們懂得,要看到、感受到、控制好自己內心一種無形的覺受體。一不開心,馬上覺受體就開始感應,“不開心了,趕快改變!改變!改變!開心!開心!開心!”一感覺到自己太開心了,“當心!當心!當心!”所以人的毛病:不開心也感受不到。罵啊、發洩啊,悶在肚子裡,就想發洩,管它呢,水往所有人身上潑;開心的時候狂歡,到後來失控了,出大事了。菩薩就告訴我們,這一切是一種無形的覺受體

每天在人間,我們人被無奈緊緊地束縛住了。無奈,有什麼辦法?你們告訴我,現在天災這麼多,你說人有什麼辦法?無奈吧?被寂寞深深地綁住。你看人寂寞嗎?一個人在家裡寂寞嗎?自己還要燒燒飯、燒燒菜,自己還要受受苦,自己還要想不通,談話的人都沒有,寂寞吧?每一個現實卻總是非常殘酷無望。你們看看現在的現實,讓你們感覺到非常殘酷吧?每一個人所經歷的現實,是不是都讓我們覺得非常殘酷無情?“怎麼可能?怎麼這麼多人?怎麼這麼苦?”“很多人苦,你聽到過嗎?”“沒聽到過。怎麼這麼可憐?”無望吧?就是這樣。所以人就是這麼無助。

我們人來到人間走一遭,你到底想擁有什麼?你為何要負擔這麼多呢?多麼痛苦、多麼憂傷、多麼煩惱、多麼寂寞,這就是人,要負擔很多。快樂在哪裡?苦在哪裡?等到你兩腿一蹬的時候,苦又在哪裡?快樂又在哪裡?

自心明白(自己心裡最明白),什麼都是假的、都是無常的,只是心沒有一種感受體,心裡沒有感覺了。人要走的時候,心裡沒有一種感受體;只有你在人間還沒有走之前,已經覺悟了,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似是而非的人生,好像活著又好像死掉一樣,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一樣。所以人的心很奇妙。你看我們人的心奇妙嗎?一會兒開心了,你跟他講話,“聽說他不開心。”“沒有啊,我剛剛跟他講話,他很開心啊。”“怎麼後來又不開心了?”為什麼?一會兒得到,一會兒失去;一會兒得到快樂,一會兒失去了這個快樂;一會兒得到悲傷,一會兒失去悲傷……人就是在得到和失去中,在選擇和沒有選擇中,在痛苦和快樂中,一直在度過這些無常的日子。

人,意念一會兒清淨,一會兒浮躁,都是外境給你們帶來的影響。師父救人多難,我經常幫很多佛友做思想工作,經常幫他們解脫,談人應該用什麼樣的菩薩智慧來解脫心中的煩惱。談了之後,“師父,我想明白了,真的,我開心啊,想通了。我一定聽師父的話。”“好好改。”第二天,“哎呀,我怎麼又……”變了,講得好好的,無常啊。

我不是曾經講過,有一對夫妻吵了好多年,吵到最後說去離婚算了,不要再搞了。“去吧!”“走。一起去!”吵架吵得厲害,“離婚去吧!現在就到法院去!”農村裡的法院很近,不過沒有什麼交通工具,也要走。那時候兩個人就走,走到一個大水塘前面,過不去,老公說:“我來背你過去吧?”她怎麼辦?鞋子不能濕掉,背過去。下過雨,是一個大水塘,剛剛背過去之後,老婆一放下來,說:“老公,我們回去吧,我覺得你還是蠻好的。”

人生就是這樣,在無常地變化,不停地變化。你們知道變化會傷自己,對不對?我問你們,一會兒鹹、一會兒淡,那個菜嘗一口,太鹹了,放點糖,太甜了,再放點鹽,再放點糖,再放點鹽……幾次下來,就變椒鹽了。人就是這樣的,感情也是這樣,心態也是這樣。關注當下最重要,當下開心是真開心,當下痛苦,你是真的在痛苦。所以菩薩告訴我們,人很奇妙,一會兒浮躁,一會兒清淨,都是外面的影響。凡夫常生病,因為是外界對你的影響。

你看你們經常生病,是外面對你們的影響。受別人幾句話的影響,情緒會受到很大的波動,你們想想看,外面的影響對你們有多大?有時候會牽動你們的心。牽動你們內心,那你就會產生一種欲望的載體,“去買啊!這個東西很好、很便宜啊,以後會漲價的!”好了,去買了,欲望的載體來了。那你就會在這個載體中去好好地爭,會去找、會努力地去發現它,那麼最後會讓自己套住。

師父跟大家講法很快,一個小時了。大家聽得很開心吧?開心的時候,時間過得很快。我如果叫你們在那裡靜坐,你靜不下來,就像罰坐;靜得下來,就叫禪坐。你們知道,你們現在就叫禪坐,坐在這裡,靜下來,心裡什麼都不想。你們在聽師父剛剛一個小時的弘法當中,你們腦子什麼都不想,所以時間會過得很快;如果你們想著“這件煩的事情……明天在單位裡這件事情,孩子怎麼樣,家裡怎麼樣,買這個東西……”你腦子就根本不能禪坐,不能禪坐就影響你的禪修。你們以為禪修是什麼?你們坐在這裡坐得定,在修心,就叫“禪修”;定得下來叫“禪定”,你們最後禪定得到了,就會得到禪智——智慧,菩薩的禪的智慧。

有一次,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停留在一個村子的精舍的時候,有個人就供養他兩件袈裟。(過去供養什麼都有的,就像現在對法師可以供養餐。有的家裡正好有袈裟,供養給年輕的比丘、出家的和尚。法師可以接受供養袈裟的。)那麼這個比丘就決定把其中一件供養給長老比丘(就是廟裡的長老、師父,是他的舅舅)。回來安居之後,年輕比丘就去找長老比丘,把袈裟供養給這位長老比丘。長老比丘說:“我已經夠了,我有很多袈裟了。”他就拒絕了。年輕比丘多次懇請,但是長老比丘堅決拒絕:“不要。”他說不要就不要。年輕比丘非常地傷心,認為舅舅不接受他的袈裟,是不喜歡他。(所以你們自己知道,現在社會中,你送給人家東西,人家不收,你不舒服的。你誠心誠意送給人家東西,人家收下來,其實是對別人的一種尊敬。尤其有些人,人家送他一樣東西,先看一看,然後說“不要不要”。你說人家丟臉嗎?如果你不看,就說:“不要了,你什麼都不要送我。”那另外一個概念。人家送你什麼東西,都要滿心歡喜,因為這是一份禮、一份心。你不要,人家不開心。)你看這個小比丘,他就很難受,他就覺得舅舅不喜歡他了,他甚至覺得既然舅舅堅定地拒絕和他共享必需品,他想最好還俗,“你舅舅這樣,我就還俗了。你不喜歡我,我跟著你幹嗎?”還是去過自己世俗的生活,就不出家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他的心念紛飛,還俗之後怎麼樣怎麼樣,念頭亂飛,思緒紊亂,心中想著:“我還俗之後,我就去賣掉袈裟,買一隻母羊,然後快速生育,養出很多小羊,有足夠的收入,然後娶妻生子。他再攜帶妻小搭車回來探訪他的舅舅,‘你看,我老婆、孩子,我現在什麼都有’。”他甚至想,在路上他會告訴妻子“由我來照顧孩子”,但是妻子非要叫他駕車,不要管孩子的事情。但是他堅持要照顧孩子,他就去搶孩子來照顧,結果孩子掉下了車子,被輪子碾過。他非常憤怒,拿棍子就要打他的老婆。其實這個時候,他都是想像,他正好用扇子在幫他舅舅扇涼。由於他的胡思亂想,結果拿個扇子不小心就打了他舅舅的頭。那個長老比丘非常有智慧,他很厲害,明白這個年輕外甥的心念,就跟他講:“你自己不能打老婆,你打我幹嘛?”因為長老比丘知道他在想什麼。這個年輕的比丘一聽,他的舅舅長老比丘這麼厲害,十分驚訝,馬上侷促不安地立刻就離開精舍。但長老比丘卻設法帶他去見了佛陀。佛陀知道這件事情的原委之後,就很仁慈地告訴年輕的比丘:“人心旁騖不定,即使是遙遠的東西,你的心都會胡思亂想,所以人應該努力使自己從貪瞋痴三毒中解脫出來。”貪啊,剛剛這個小比丘不是貪心嗎?所以要解脫出來,你才能有成功的希望。

好,今天師父就跟大家開示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學佛精進,能夠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今天就是要告訴大家,外面的環境再怎麼變,自己的心要如如不動,心要定得下來,你的心境才能如水。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