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 講述

有大智慧的人,能夠了解自己和了解別人的心態,你就能救度眾生,你知道你在說什麼,你也知道別人的想法,這就叫大智慧,所以菩薩了知三界唯心,都是萬法唯識,不管學什麼法,不管做什麼事情。實際上 都是你的意識在起作用,你認為這件事情我可以去做,你去做了,你認為我要學佛,我能用學佛來改變我自己的身體狀態,那你這個意識在你心中了,那你就好好去做,萬法唯識,所以不會被一些物質的東西所迷惑,很多人一生,這個東西好了 我就把那個東西扔了,那個東西好了,過一段時間把這個東西扔了,這個就是人為什麼他心猿意馬,人的心就像猿 猿就是猴子,你看猿 猴子 都是攀援型的,它就攀啊,從這棵樹爬到那棵樹,它總是這麼 拿了這個扔了那個,拿了那個扔了這個,所以我們人 菩薩叫我們,不要被物質 人間的物質所迷惑,不要被環境所轉,環境變了 你也轉了,大家都這樣了 你也這樣,那你這個人就是完全被環境所控制。

一個人,我們不管對什麼事情,要懂得 菩薩觸物斯照,什麼意思,就是菩薩,觸 就是接觸所有的事物,斯照,就是馬上可以照見他的五蘊皆空,馬上就能理解這件事情,叫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也就是說聲聞乘的比較小根智人,他不知道心法兩空,實際上心到了最後也是空的,法到了最後它也是空的,所以心法兩空,師父跟你們講得再仔細點,心 你想了,你想想看你到今天為止,你從小想的多少事情,你想過了多少事情都是白想的,都是空想的 都是妄想的,我們小時候想了很多事情,大起來我要成為怎麼樣,大起來我要成為怎麼樣,想過多少 全是空想,我們小時候有多少物質,我能夠得到這個獎狀就好了,我得到那個獎狀就好了,全部都是空的,所以心境 它實際上,良心的心和環境 它永遠是對立的,因為你們心中想著什麼,環境不一定是順著你的。

心境對立,你想幹什麼 他不順著你,你想做什麼 他不能理解你,你就是跟一個人接觸,你想說服他 他就是不理解你,所以 我們對外環境,我們怎麼樣來克制自己,因為心境對立之後所產生的,恐懼 憂患 喜樂,我們人對不理解的人,我們會產生一種忿怒,有的時候還會產生一種愚昧的心,因為覺得 這是個不可能的事情,這是一個做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能找到,怎麼樣救度眾生的一個要點,因為我們的心和環境成了對立面,所以我們說,真正的空就是心法兩空 心境兩空,什麼事情都要真的放下,所以佛法裡邊告訴我們,悟者日用無生 迷人現前隔佛,這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開悟的人 他每天的智慧,他每天的日用無生,就是他每一天用智慧來生活,他不生煩惱 他不會生出煩惱的,你看沒有智慧的人,天天煩惱纏擾著他,迷人現前隔佛 什麼意思,迷惑之人,你在菩薩面前你也看不見菩薩,你就是在佛法面前,你不知道這是菩薩還是這是佛法,就像隔開了佛一樣,所以很多人明明找到了這麼好的法門,找到了這麼好的佛法,但是他卻不好好修,他就遠離了佛法,所以了知萬法皆空,一切就都是佛性的變現,當你知道這些 你的心卻無罣礙,你的心才能破除心中的迷誤和存物,那麼這樣,你的心中就會慢慢地無人 無我,無眾生 無生死,那就是四相,我們說 能夠遠離四相,你就遠離了障礙和罣礙,所以你才能見到真佛,你心中本性當中的佛,才能慢慢地在你修行當中,慢慢地顯現出來,你才能用你的人間的心,修成和佛一樣的境界,那就是佛教界經常講的心佛合一。

今天跟大家稍微講得深一點,因為這個佛法,要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有用佛法來解開你心中的煩惱,那你就開始進入了般若智慧中,如果你學了半天的佛,還是天天迷惑顛倒 想不開,道不明的憂傷,你就是遠離了般若智慧,佛法裡邊有禪定,我們經常說你要入禪定而心不散亂,禪定是什麼,你把思維集中在某一點上,你們看師父,我吃飯 我就很開心,我做一件事情 我就很開心,我當時其他的都可以忘記,而我們現在的人修心,念經的時候想到要吃飯 要睡覺,睡覺的時候,哎呀 我今天還沒念經呢,總是散亂的心,一個真正的解脫的修行者,他要明白 要覺醒,覺醒就是覺悟和醒過來,菩薩把我們人在人間的很多的想法,認為都在睡覺,沒有覺悟 沒有醒過來,師父曾經跟你們講過,師父像一個鬧鐘,每天讓你們早早地起來,叫你們好好地念經,在喚醒你們心中的佛性,希望你們變得越來越慈悲,越來越能夠為別人想,不要整天鑽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而解脫不了,想著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這樣 你才能增加禪定的能力,你怎麼能夠禪定呢,因為你要專注精神方面的統一,而不散亂,靠的是你一種禪定心。

那麼這種禪定心,在禪宗裡邊怎麼來的,首先要去除妄念,也就是要集中你心中的力量,也就是說我今天要開始念經了,我要開始禪定了,我要把所有其他的雜念全部忘掉,去除雜念 然後集中我的心力,因為心中有力量,當你發出願力,發出一種心力的時候,你心識會轉換成一種力量,心識就是心裡的意識,舉個簡單例子,你家裡出事了,你心想 我今天求菩薩保佑,我用全部的心力我來求菩薩,菩薩一定會保佑的,這個時候 你求的時候心力集中,意念非常地集中,你的心裡的意識認為,佛菩薩一定會救我們家裡的人的,這個時候,你的心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你才能解脫世間的煩惱,這個時候你的心中會產生一種聖果,聖人的聖 果實的果,所以很多人坐禪也好,說我禪修 禪定,你沒有力量 你沒有能力,你坐在那裡只能打瞌睡,那叫昏沉大定,你入定了 入的昏沉大定,你一坐下來就要睡覺,很多人一念經就睡著了,當然有人問說,師父 我一念經就睡著了 好不好,我說總比腦子雜念橫飛好,但是如果你能集中你的精力,好好地念經,你的力量 心力 就不會渙散。

所以 如果你心力集中,能夠完全解脫世間的煩惱,你會引發內心的大能和智慧的,一個人如果心力集中,坐在那裡求一件事情,你的能量無限,那種智慧和你的巨大的能量體,我們說正能量全部都會出來,所以用現代話講就是,這叫專注力,你們想想看,一個人專注一件事情,是不是能夠成功,一個人對這件事情沒有專注力,你就不能成功,所以去除妄念靠自己的專注力,和自己的覺醒能力,那麼在佛教界是說,你如果能夠去除妄念,你能夠有去除妄念的能力,而且你能夠覺醒了,你就是佛教界講的叫定覺支,所以師父跟你們講《白話佛法》,就是讓你們先理解。

然後告訴你們,人要定得下來 你才能有覺悟,你禪定 你禪坐得下來,你才會有定力,你才能有這個智慧,所以就是作為一個,我們學佛人,想要求自己能夠做一個解脫的人,要學會覺醒,要增長內心對外界的刺激的承受力,因為我們每天內心對著外緣,都會刺激自己,今天的感情受傷了,今天的語言受傷了,今天的別人的一個行為,讓你的內心受到了刺激,而讓你痛苦不堪 苦惱,你反映出來的那是一種散亂,和一種心識的丟失,因為你妄念四起了,怎麼辦呢,他這麼恨我 怎麼辦呢,我要反撲,我要對他進行正面的交鋒,還是在背後怎麼搞他,你的心就會散亂,就會引起你的苦惱,而且你在思維當中想去報復,想去做某一件事情,只要在你意識當中成為一個焦點,你很快地就會心智喪失,因為你害怕,所以你要懂得,菩薩講的諸行無常,我們做什麼事情,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四大皆空,你今天想了半天 你做不到,那這事情是白想,你去想它幹嘛,想了之後,只會給你八識田中,增加你的煩惱和障礙,你今天去做了,接下來你會有報應,然後你又是害怕,你害怕之後你最後還是沒有,為什麼,你被別人報了 冤冤相報,到了最後結束了,還是以別人報應給你,或者你報應給別人 會解脫,這個解脫那是虛妄的,那是暫時的一種,好像我戰勝他了,一種快樂,實際上是人間的一種煩惱的這個,當時的環境,讓你能夠得到一種暫時的舒緩,心裡的舒緩。

師父要你們知道,在世間的一切物質,你所用的一切手法,無論是物質現象,或者是一種精神上的,那麼在物質現象當中,佛法就把它稱為色法,如果你在精神現象,你恨別人 跟別人作爭鬥,其實這就是叫心法,一個是色法,都是留不住的,你的意念會留不住,你和別人的爭鬥也會逝去,別人對你好 對你不好,都會失去,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是不永恆 不常住,因為所有的色法和我們的心法,它都是性體本空的 都是空的,你心裡想的是空的,你物質上去做的,最後得到的也是空的,所以叫四大皆空,所以菩薩告訴我們,要諸法無我 諸行無常,你要懂得這些道理,你不要再去執持,世界上很多那些,你本來就得不到的東西,而且是虛妄的東西,就是別人傷害你了,你去報復他,你只會反彈給自己,更多的痛苦和磨難,讓自己在紅塵當中,在煩惱的滾燙的油煎當中,再一次再一次地傷害你的心,所以要懂得虛妄不實的物質,那就是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我們不要去採取任何的追憶 難捨,瞋恨 忌妒 放不下,菩薩就是叫我們解脫,對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你為什麼要提早去擔憂,給自己帶來很多的苦惱,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和憂愁,所以學佛學到後來,我們要運用自己的智慧,本性當中的第九意識的智慧,去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事物,這件事情還能改善,我們就盡力去把它改善,對改善不了和已經發生的事物,要學會勇敢地用禪定去面對它,定住自己,已經發生了 已經這樣了,我不想再去糾纏,我不想再為這件事情,給自己製造更多的煩惱,這就是師父告訴你們的,現代的人惟人自召,別人罵你一句,回到家裡想不通,他罵你的一句話,你回家,可以拿這句話來想一百次,來傷害自己一百次,這就是愚癡。

菩薩叫我們要懂得,坦然地接受一些現實,沒有絲毫的,對人間的任何事物的喜怒哀樂,沒有激動,不要任何事情產生激動的行為和思維,面對外緣給你任何的刺激,你都要如如不動,你這樣你就會不添加自己的煩惱,因為這一切,你一定要記住 都會過去,煩惱會過去,法喜也會過去,因為任何人,去糾結著人間的歡喜 煩惱,他只會解脫無望,平添自己在人間更多的苦痛,所以我們要面對外緣,就是外面對你的刺激,自己好好地用禪定 不起苦惱,用慢慢地 不去快快地反應,對任何一件事情不要馬上去,人家罵你一句,馬上罵回他,人家對你好,馬上回報他,人家對你怎麼樣 馬上就怎樣,你不要啊,你要如如不動,因為這些事情很快都會過去,你只要想好了,我應該一步兩步怎麼做,你就產生了智慧,所以這個在佛法界就稱為,行捨覺支。